章程 基金会简介 组织机构—理事、···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基金会动态 纪念活动
专项信息审核报告 接受捐赠收入情况 公益支出情况 关联方关系和交易 基金会工作报告
公益活动
田汉生平 生活故事 历史图片 田汉年谱
田汉作品
田汉奖学金 田汉戏剧奖
纪念与研究
时间:2023-10-14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欧阳老的逝世是我们戏剧界的重大损失。这种损失是无可弥补的。虽然他已享有七十四岁的高寿,但是对于他的逝世,我们都有异乎寻常的哀痛!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的戏剧家,是多才多艺的一位前辈。他是一位诲人不倦学问渊博的良师,也是一位待人和蔼诚挚的益友。除了在艺术上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珍贵的财富外,他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在思想上追求真理,他的治学、待人接物也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欧阳老,但和他往来不多。我三十七岁以前都在北京居住,与欧阳老见面的机会极少,直到一九四一年我到桂林之后,才有机会和欧阳老相处,有四年之久。在这几年里我们几乎天天见面。那时他任广西艺术馆馆长。我在桂林办《文学创作》杂志。欧阳老经常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他的《自我演剧以来》有好几篇文章是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过的)。所以我经常有机会向他请教。
1947年,欧阳予倩、熊佛西、田汉(从右至左)三先生在上海
现在我仅就这段时期,记忆所及的有关欧阳老的几件事写出来,以资我们学习。
首先,使我难忘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有一次田汉老发起一个座谈会,谈谈当时的戏剧运动。那时聚集在桂林的戏剧工作者很多,所以到会的人很踊跃。记得座谈会是借一家酒店举行的。一连开了三天,足见当时的情况非常热烈。在座谈会进行中曾涉及戏剧演出的“突击”和“磨光”的问题。所谓“突击”者是指当时某些赶任务的演出,内容虽是宣传抗战,但其艺术质量还不够高;所谓“磨光”者系指艺术上比较成熟的演出,但其排练的时间往往花数月或半年之久。当时参加座谈会者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突击”,一派主张“磨光”,我记得欧阳老是主张“磨光”的。他主张:从事戏剧工作必须十分严肃认真,丝毫不能苟且,因此在排练上必须许以一定时日,十天八日赶出来的戏其演出水平是不够理想的。他主张艺术必须精心构思,必须精雕细琢。优美的演出无不来自辛勤的劳动。当然,他也辩证地补充说,他并不反对赶任务的“突击”,任务是一定要赶的,但必须竭尽一切,使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云云。欧阳老在会上几次发言,非常严肃认真,给了到会者很多启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这件小事不由我不想起欧阳老一生的艺术工作,他无论编剧、表演导演,甚至填一首小词,写一首短诗,他总是丝毫不苟、严肃认真地以赴。我们现在只要再检阅一下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戏剧遗产,我们就可以知道欧阳老是一位治艺极严的老艺术家。
欧阳予倩与夫人刘韵秋、独女欧阳敬如在桂林
其次是他爱护国家财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排演一个戏,总是精打细算,对于舞台装饰人员要求极严,丝毫不准浪费。对于演员在这方面亦极严格,我好几次听见他对演员不爱惜服装道具,提出严厉的批评。我也亲眼看见他在化装室的地板上拾起演员抛弃的化装纸。也同样看见他在舞台上拾起装置人员抛弃的钉子。对这些我们一般认为细屑的事物,他认真极了,爱护备至。关于这一点,韵秋夫人也是和欧阳老一样,经常帮助欧阳老到后台检查。我也经常看见欧阳师母在艺术馆里折叠服装、整理道具,甚至一针一线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欧阳师母真不愧为一位贤内助。
中央戏剧学院院庆十周年合照
(一排右六为欧阳予倩,一排右三为熊佛西)
再其次是欧阳老朴素的生活。据我所知,他一生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桂林的那几年,他的生活尤为艰苦。我到他家里去,经常看着他吃的是青菜豆腐和些辣椒豆豉之类的佐食物。他很少吸香烟,经常是用小纸块临时卷烟抽,当时并常常以此敬客。不管天晴下雨,出门时总是拿着一柄洋伞,穿着一套布制的中山装。有时也穿穿破旧的西装。出门从不乘车,或很少坐车,总是步行的时候多。待朋友却从不吝啬,经常喜欢留朋友吃饭,非常好客。在桂林时是如此,抗战胜利到上海也是如此,解放后到了北京更是如此。欧阳老现在与我们永别了!我们有无限的悲痛!但是他的声容却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我在这里忆起的虽然是些小事,但也值得我们深思而向他学习。
欧阳老永垂不朽!
(原载1962年《戏剧报》第10期)
上一篇:陈白尘:青年时代的田汉
下一篇:周伯勋:南国社查封之前的一段活动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