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走近田汉>田汉年谱

1898年(出生)

         3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田家塅茅坪的一个农民家庭,乳名和儿,学名 

         田寿昌,父田禹卿(1873—1907)本年25岁,母易克勤(1872—1971)本年26岁。

1904年(6岁)

         入私塾读书,在乡间庙会活动中开始接触各种民间戏曲(湘戏、花鼓、木偶、皮影等)的演出,弟     田寿康(田洪)本年二岁,田寿麟(田沅)本年出生。

1907年(9岁)

         4月,父亲病故。

1910年(12岁)

         在一度因贫辍学后,得到外家父家的资助考入长沙选生学堂。开始接触新知识,新思想与京剧。

1911年(13岁)

         改名田汉,考入长沙修业中学预科。

        10月,辛亥武昌起义发生,报名参加湖南军政府为援救武昌所组织的学生军。三个月后随该军解散退役。

1912年(14岁)

         2月考入公费的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深得校长徐特立的赏识。

         本年,发表了第一个戏剧习作,京剧《新教子》,载《长沙日报》。

1913年(15岁)

         本年,欧阳予倩所组织的新剧团体“文社”在长沙演出,田汉经校长徐特立的介绍,始知在“旧剧”外还有“新剧”(即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新戏)。

1915年(17岁)

         5月,袁世凯违背人民意志,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丧权辱国,引起全国人民愤慨,田汉据《桃花扇》传奇填写新词,发表又一戏剧习作《新桃花扇》,抨击袁世凯的卖国行径,载上海《时报》“余兴”副刊。

1916年(18岁)

         在长沙师范学校毕业,本年秋,经舅父易象(字梅臣,时任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监督)安排,赴日留学,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7年(19岁)

         俄国发生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田汉撰写《俄国今次之革命与贫富问题》一文,载《神州学丛》评论二月革命,引起李大钊的注意,写信予以鼓励。

1918年(20岁)

         在东京高等师范阅读大量西方西方名著,又受到日本新剧运动的影响,开始对戏剧文学的研究,又开始接触电影,并产生浓厚兴趣。

1919年(21岁) 

        5月,国内爆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田汉在东京参加中国留学生围攻大使馆的活动。

         7月,在东京加入由李大钊、王光祈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陆续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诗人与劳动问题》等长篇论文和新诗作品,日渐知名于国内,并因参加学会活动陆续结识张闻天、恽代英、邓中夏、刘仁静、郑伯奇等人。

          暑假,回国探亲,与表妹易漱瑜(易象之女)订婚后同赴日本留学。

1920年(22岁)

          2月,经宗白华介绍与在日本福冈留学的郭沫若结识,三人书信往来甚勤,在信中正式向郭表示“我以后的生涯......第一热心做戏剧家”。

           5月,汇集与宗白华、郭沫若的来往信件,编为《三叶集》交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深得青年读者喜爱,影响颇广,迅即再版。

            8月,作四幕话剧《歌女与琴师》(后易名为《梵峨崎与蔷薇》),曾自称其为“想做‘少年中国’戏曲作者的处女作”。

             10月,作一幕三场话剧《灵光》并自任导演,排练演出于东京有乐座,为田汉剧本正式上演之始。

             12月,舅父易象(梅臣)被军阀赵恒惕阴谋杀害。惊悉噩耗,悲愤交加,撰《白梅之园的内外》一文痛志悼念。

1921年(23岁)

         3月,与易漱瑜女士在东京结婚。

          7月,参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等组“创造社”的活动。

          暑期,参加日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组织‘可思母俱乐部’”的活动,结识日本著名戏剧家秋田雨雀等。

           本年,翻译王尔德的《莎乐美》、莎士比亚的《哈孟雷特》,载《少年中国》,为翻译剧本之始。

           又发表新诗甚多,分别刊载于《少年中国》、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平民》周刊等。

1922年(24岁)

          5月,发表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自列为“出世作”。又有日记专集《蔷薇之路》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秋 由日本学成归国。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任编辑,兼事写作与翻译,于社交活动中结识梅兰芳、欧阳予倩。

          本年内作独幕话剧《薜亚萝之鬼》、《午饭之前》,译作日本菊池宽的《海之勇者》、《屋上狂人》。

1923年(25岁)

         春 脱离创造社,与妻易漱瑜酝酿自立艺术社团并创办刊物。

         本年写成独幕话剧《获虎之夜》,迅即被各学校剧团竞相演出。成为早期剧作的代表,还写有独幕话剧《乡愁》,《落花时节》,译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24年(26岁)

         1月 创办《南国半月刊》在上海出版,宗旨为“欲打破文坛的惰眠状态,鼓动一种新鲜的空气”。因经济拮据和易漱瑜病重,该刊仅出四期,至本年三月即告停刊。其间,与洪深、周信芳相识并成挚友。

          秋 送妻易漱瑜回湖南养病,一路辗转,历时三月才到长沙。

1925年(27岁)

          春   妻易漱瑜在湖南病逝,滞留长沙,任教于第一师范学校。其间,应“长沙戏剧协会”之请,作纪念一九一一年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的话剧《黄花岗》,并计划再作《黄鹤楼》一剧写武昌革命,并称“国民史剧”。

           5月  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田汉回到上海。

           8月 借《醒狮周报》创办“南国特刊”,至二十八期停刊,半年内陆续发表各类散文、诗作、杂谈、随笔、评论、译作及电影本事《翠艳亲王》等。

            秋   受聘于上海大学、大夏大学任教。其间与主持上海大学教务的邓中夏过从甚密。曾接受邓的建议收集“五卅”斗争材料,创作话剧《黄浦滩》,与《黄花岗》、《黄鹤楼》合为“三黄史剧”。

1926年(28岁)

          3月  为神州影片公司编写电影故事《到民间去》载《醒狮周报、 南国特刊》。

          夏    与唐愧秋、唐琳等发起创办“南国电影剧社”。宗旨为“以纯真的态度藉Film宣泄吾国民深切之苦闷”。曾自任编导拍摄《到民间去》一片。是为田汉致力于电影事业的开始。

           11月 受苏联住上海领事委托,主持南国电影剧社试映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招待上海文化界,是为苏联故事影片首次在中国试映。

            本年   与郭沫若、欧阳予倩、唐愧秋、黎锦辉等多次举办以“消寒会”、“梅花会”、“文洒会”命名的上海文艺界的聚会,并接待来访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画家罔田七藏、三岸好太郎,苏联作家皮涅克、舞蹈家伊尔玛和美国舞蹈家邓肯等。

1927年(29)

          1月 开始撰写电影随笔《银色的梦》,连载于上海《银星》杂志各期。

          5月 与南国电影剧社同人赴南京,应聘为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宣传处艺术科顾问,主持电影股。拟拍摄《南京》、《广州》、《武汉》国民革命三部曲。为聘请摄影师曾一度赴日本考察。但回国后即因南京政府在新旧军阀的斗争中面临危机,艺术科无形解体而辞聘返沪。

            秋 受聘于私立上海艺术大学任文科主任。不久,因校长负债出走,经全体师生推选为该校校长。继续协同南国电影剧社同人,致力于电影、戏剧的教学创作活动。曾编导电影《湖边春梦》、《断笛余音》;创作演出独幕话剧《苏州夜话》、二幕话剧《名优之死》(后改为三幕)、《江村小景》等。又定期主持艺大的周末文艺茶会,邀请徐悲鸿、徐志摩、蒋光慈、郁达夫、欧阳予倩、洪深、余上沅、周信芳、高百岁等出席,讨论各种文艺理论问题,或称即兴演出。尤以讨论新、旧戏剧(指话剧与戏曲)之得失最为激烈。

            11月 撰《文学概论》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2月 联合校内外话剧、戏曲界知名演员举办了为时一周的“艺术鱼龙会”演出,在文艺界影响强烈。

1928年(30岁)

          春 上海艺术大学因经济拮据濒临解体,应原艺术大学生会之请求,与徐悲鸿、欧阳予倩、唐愧秋等商讨,决定改组南国电影剧社为“南国社”脱离上海艺术大学,另行创办南国艺术学院,设文学、戏剧、绘画三科。其宗旨“在与混乱时期的文学美术青年以紧切必要的指导,因以从事艺术之革命运动”。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四月间曾率学院师生赴杭州旅行并作临时公演,作独幕话剧《湖上的悲剧》。

          南国艺术学院在田汉主持下,曾开展小剧场演出、出版《南国》不定期刊、开办南国书店等活动。但“经过种种艰苦支持”,终因“金力两疲”而不得不在暑假后停办。

           秋 “南国社”扩大其活动范围为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部,而以戏剧为主。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由研究室开始向社会作实际活动”。作独幕话剧《古潭的声音》。

           10月 与洪深、欧阳予倩、朱穰丞发起成立上海戏剧运动协会,并举办公演。又促成南国社与中华全国伶界联合会(戏曲社团)建立密切联系,呼吁消除“五四”以来新旧戏剧两界之间的成见,倡导戏曲改革。

 1929年(31岁)

          本年内 先后率南国社赴南京、广州、南京、无锡等地举办多期公演。演出剧目除《名优之死》等旧作外,又相继创作了独幕话剧《颤栗》、《南归》、《孙中山之死》、《一致》,三幕话剧《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等。其中《孙中山之死》一剧在南京遭到禁演,曾为此与国民党官方人士发生争执。

          又 主编《南国月刊》、《南国周刊》在上海创刊,由本年五月出至一九三O八月又相继停刊。

          冬 参加上海文艺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为发起人之一。

1930年(32岁)

          2月 与鲁迅、柔石、郁达夫、夏衍等五十人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与鲁迅、夏衍、冯乃超、郑伯奇、冯雪峰、洪灵菲、钱杏邨等八人被选为执行委员。

           5月 撰写并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从银色之梦里醒转来》二文,总结和批判“南国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自身小资产阶级的浪漫、感伤倾向,公开表明他自己和南国社要“转换一个新的方向,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6月 改编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为六幕同名话剧,在上海仅演出两场即遭到禁演。

            7月 代表南国社,联系上海艺术剧社和辛酉、大夏、摩登、戏剧协社、光明七个戏剧团体,筹组“上海剧团联合会”。正式成立时改名为“左翼剧团联盟”,与夏衍、洪深、朱穰丞以各团体代表人的身分共同组成执行委员会。是为我国戏剧工作者首次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统一战线组织。但不久,南国社即遭查封,田家亦被搜抄,田汉因事先得到鲁迅的关照,早有防避而幸免被捕。

             本年始 陆续编定《田汉戏曲集》第五、四、一、二集,并自作序,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

1931年(33岁)

         春 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个人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被推选为负责人。积极参与组织大道剧社,开展学生、工人演剧运动。以此在“左联”五烈士被捕遇难后,田汉亦遭通缉,一度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本年内 作独幕话剧《午夜饭》、《顾正红之死》、《梅雨》、《洪水》(写长江水灾)、《姊姊》等,大多由大道剧社演出,又编写电影剧本《母性之光》及电影故事多篇。

1932年(34岁)

          1月 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与鲁迅、矛盾、周扬、夏衍、阳翰笙等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日帝暴行。并曾率团赴上海前方作慰问演出。

          本年 经刘保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瞿秋白代表中共上海中央局出席了宣誓仪式。

          又 本年内作独幕话剧《乱钟》、《扫射》、《战友》、《月光曲》、《母亲》(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及三幕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电影剧本《三个摩登的女性》等,为其戏剧创作高产期。其中《乱钟》一剧,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发生,效果极为强烈,成为当时全国各地普遍上演的剧目。

           又 担任“剧联”内部成立的“音乐小组”、的领导工作,与冼星海、张曙、聂耳、吕骥、安娥、任光等成立“”"中国新音乐研究会",开展革命音乐活动。

1933年(35岁)

         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成立,与夏衍、洪深、郑正秋、聂耳、蔡楚生等三十一人被推为执行委员。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争夺电影阵地的活动。

          8月 在上海举行远东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大会期间,利用艺华影业公司的特殊条件,组织了上海文艺界欢迎英国著名和平人士马莱与法共中央委员古久列的盛宴,并安排他们访问了中国农民与工人。在国内外有很好的政治影响。

           本年内,创作并发表了电影剧本《色》,《母性之光》由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摄制成片并上映。又艺华电影公司编剧委员会,编写了《民族生存》、《肉搏》等具有鲜明抗日反帝色彩的电影剧本,并摄制成片。其间,屡次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曾发生“上海电影界铲共同志会”,“中国青年铲共大同盟”等反动组织捣毁艺华影业公司事件,公然威胁对于田汉、夏衍编导的电影一律不准放映,“否则必以暴力手段对付”。

1934年(36岁)

         春 为反击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与夏衍、司徒慧敏、孙师毅等参与改组的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并主持其创作部,坚持斗争。

          本年内,为电通影业公司编写电影故事《凤凰涅槃图》(后经夏衍改编为电影台本定名《风云儿女》摄制成片),其主题歌即聂耳作曲之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迅即传唱于国内外。又继续为艺华影片公司编写剧本《黄金时代》、《凯歌》,由卜万苍署名摄制成片。

          又 作一幕两场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独幕剧《旱灾》、《水银灯下》及三幕话剧《回春之曲》等。

1935年(37岁)

          2月 中共江苏省委及上海文委被破坏,与阳翰生、杜国痒(皆为文委成员)同日被捕,先押于上海龙华监狱,3月被解送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7月 经徐悲鸿、宗白华、张道藩保释到狱外就医,从此被软禁于南京。

           秋  与应云卫、马彦祥、王晋笙等发起组织“中国舞台协会”。联络上海、天津、青岛各地戏剧、电影界同仁,经过多方筹划于十二月在南京举行了两次话剧公演活动,呼吁抗日救国。田汉为之编写了一幕两场话剧《洪水》(写黄河水灾)、《械斗》(与马彦祥合作),独幕剧《黎明之前》、《号角》、《晚会》(与阳翰笙合作)等。又撰《等待着批判》、《跃动的心》二文,阐明公演目的。其间,国民党官方曾多次企图插手公演活动并给予经济补贴,均被田汉拒绝。

1936年(38岁)

         春  继续主持中国舞台协会活动。改编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为六幕同名话剧、举办第三次公演。

         下半年 中国舞台停止活动。困居南京。

         本年内 作有独幕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女记者》等。《田汉散文集》由上海今代书店出版。

1937年(39岁)

         仍困居南京。间与阳翰笙等为上海新华影业公司编写或修改电影剧本,如《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等。又为中国旅行剧团改编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五幕同名话剧。

         同时,积极关注戏曲改革,即所为“新歌剧的建设”问题,撰写了一些讨论文章,并改编、创作了京剧剧本《明末遗恨》(上集)、《杀宫》、《土桥之战》等。

         “七七事变”发生后,作四幕话剧《卢沟桥》为南京新闻界慰劳抗敌将士举行募捐公演。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对田汉被捕入狱的始末进行了审查,恢复了他的党组织关系,随即离宁赴沪,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执委会工作,积极组织上海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部与歌剧部),并访问、慰劳淞沪前线抗敌将士。

           11月 上海沦陷前夕,转道南京、江西去武汉。参与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与马彦祥等创办并主编《抗战戏剧》半月刊。撰写《抗战与戏剧》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提出戏剧“应分散到乡村去”,实行“戏剧的游击战”的路线。

           12月 为筹办全国戏剧界援助华北游击战士募捐联合公演,创作四场话剧《最后的胜利》及十三场京剧《新雁门关》。

1938年(40岁)

        年初,由武汉到达长沙,与王鲁彦、廖沫沙、张曙等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徐特立支持下创办发行长沙《抗战日报》。

         2月,应周恩来之召,赴武汉参与军委会政治部三厅的组建工作。

         3月,在武汉,任三厅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被推举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与郭沫若、阳翰笙、杜国痒、冯乃超等参加中共秘密党小组,同周恩来直接领导。

         夏秋间 在武汉与洪深、张曙等具体筹办了由三厅举办的抗战扩大宣传周、火炬大游行、“双十节”演出,以及“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等活动:分别组织多个三厅直属的话剧、戏曲、歌舞(包括杂技)抗战演剧队、宣传队,并为这些活动与队伍创作了戏曲剧本《渔父报国》及大量抗战歌曲歌词。

          11月,因局势紧张,随三厅撤离武汉转移长沙。又集合在长沙的平、湘剧艺人作短期的讲习、培训后,组建宣传队分赴内地作抗战宣传演出。后因发生长沙大火,根据周恩来的命令又返回长沙,作大火后的救灾善后工作。

          12月  在长沙,与廖沫沙、龚啸岚等编辑发行大火后的第一份报纸《新长沙报》,又继续举办长沙“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培训戏曲艺人参加抗战工作。

 1939年(41岁)

         春 在长沙,以“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为基础,组织了七个湘剧宣传队和一个平剧实验宣传队,并亲自率领到各地作慰问、宣传演出。有感于“戏剧是广大军民最熟悉的艺术形式,最有利于抗战宣传”,从本年开始以主要力量从事戏曲创作和改革工作。

         夏初 湖北战事吃紧,率平剧宣传队撤离长沙西走桂林。在桂林留居5月,结识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及桂剧四大名旦小金凤(尹羲)、小飞燕(方昭媛)、如意珠(谢玉君)、金小梅(李慧中)等,在《救亡日报》上发表大量文章研讨桂剧改革问题。直至秋后,湖北局势稍有好转,复率平剧宣传队离桂返湘,在衡阳长沙一带活动。

         本年内改编、创作戏曲剧本《旅伴》、《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据《渔父报国》改写)、《岳飞》等多种,其中《江汉渔歌》一剧曾被许多剧种、剧团广泛移植演出,是抗战时期上演最多,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目之一。

         又 应史东山的邀请,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写了以湘北战役为背景的电影剧本《胜利进行曲》。

1940年(42岁)

        年初 在湘、粤、桂林地区活动。

         5月 应三厅之召,由长沙到达重庆。途中曾在桂林停留,与欧阳予倩、夏衍、杜宣、许之乔等商议创办《戏剧春秋》杂志。宗旨为发表、介绍“抗战需要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夏秋间  在重庆有大量关于抗战文艺的讲话、论文、诗词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中苏文化》、《新蜀报》,桂林《救亡日报》。

         10月 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进步文化人士的控制,以改组政治部的名誉撤消三厅,另立“文化工作委员会”。田汉经组织决定留任该会委员,任第二组组长,负责文艺研究方面的工作。

          11月 主编《戏剧春秋》杂志在桂林创刊,出至第十期,一九四二年十月终刊。先后以“戏剧春秋社”的名誉请重庆、桂林等地的著名文化界人士郭沫若、茅盾、杜国痒、阳翰笙、胡风、老舍、柳亚子、洪深、凌鹤、光未然、史东山、应云卫、马彦祥、葛一虹、陈白尘等数十人,主持召开了有关“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历史剧的问题”的座谈与笔会。

1941年(43岁)

        上半年 “皖南事变”后政治形势恶化,田汉经党组织安排撤离重庆。回到湖南护奉老母蛰居于南岳山下,凡四月。为母亲笔录自传散文《母亲的话》约十数万字。又有《南归日记》、《山居书简》多篇记其经历与思绪。

        下半年 因日寇大举入侵湘北,攻占长沙,与母亲,三弟田洪夫妇全家移居桂林。利用“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积极扶持因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困难而面临解体的原三厅各演剧团队。如:支持杜宣、瞿白音等成立“新中国剧社”并任该社名誉社长;聚集已经解散的原平剧宣传队的部分队员李迎春、郑亦秋等,重新组建“文艺歌剧团”,坚持宣传抗战。

         本年 作五幕话剧《秋声赋》、京剧《南明双忠记》。《田汉代表作》一书由上海三通书局编辑出版。

1942年(44岁)

        春  在桂林,参加援救和接待太平洋战争后,由沦陷的香港撤退来桂的进步文化界人士。召开各种座谈、聚会研讨影剧界之新形势与新任务。

         6月 鼓励和支持初流亡到桂林演出的原抗敌湘剧宣传四队部分艺人,重新组织“中兴湘剧团”,坚持宣传抗战并振兴湘剧事业。

         本年内 与夏衍、洪深合作话剧《再见吧,香港》。开始曾遭到禁演,后易名为《风雨归舟》才又演出。又改编戏曲剧本《新会缘桥》,《武松与潘金莲》,由“中兴湘剧团”演出。

          又 主持召开“历史剧问题座谈会”,撰写《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抗战演剧队之编成及其工作》等文。均为现代戏剧史之重要文献。

1943年(45岁)

        在桂林,继续从事抗战戏剧团体的辅导工作,撰写了《关于当前剧运的考察》及《新歌剧问题》等重要文章。

        有感于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地区的黑暗现实,及戏剧界斗争意志日渐消沉的现象曾提出“招魂”的口号,要求“把中国戏剧史上忠勇坚贞、效忠民族解放、不屈于暴力及物欲的灵魂给招转来”,“使戏剧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得更紧”。

          12月 与欧阳予倩、瞿白音等发起筹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1944年(46岁)   

         2月 西南剧展在桂林广西省艺术馆举行,任大会常务委员,剧展在五月十九日闭幕,历时九十余天,是抗战时期进步戏剧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集会,田汉作题为《宝贵这空前的盛举》的讲演。

         6月 与欧阳予倩发起举办了“桂林文化界扩大动员抗战宣传周”,并带领文艺界人士举行“国旗大游行”。

         夏   应在桂林演出的四维平剧社之邀请,先后编写京剧剧本《金钵记》、《武则天》 ,并担任该社附属四维儿童剧团的辅导工作。

         7月 日寇进犯湘桂一带,参加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任副总领队,率队在湘桂前线开展劳军宣传活动。

         9月  战事吃紧,接军部疏散令率新中国剧社及四维儿童剧团离开桂林,辗转西南各地作宣传、慰问演出,历尽辛苦,于年底到达贵阳。

1945年(47岁)

        春 在贵阳滞留三月,发动各界人士开展救济文化人的工作。创办“文化人招待所”,同时组织四维儿童剧团作多次劳军义演和募捐演出。

         4月 到达昆明,继续为新中国剧社和四维儿童剧团的生活、演出问题奔波。其间与罗隆基、闻一多、李公朴、吴晗、徐嘉瑞、李广田、李何林等著名学者、社会贤达过从甚密。举办多次文化检讨会、讲演会,座谈文化运动与戏剧改革等问题。

          8月  率四维儿童团赴霑宜、曲靖等地演出,14日在曲靖得悉日寇无条件投降消息,随即中止演出向观众报告并上街游行,欢呼胜利。

           冬 继续在云南各地演出。十二月得知西南联大学生争民主、反内战遭到国民党武力镇压,发生“一二 一”惨案的消息,立即回到昆明前往联大吊唁民主烈士。并连夜以死难学生潘琰的事迹,作话剧《门》以申张正义,表示抗议。

           本年内 据传奇《焚香记》改编京剧本《情探》,作历史题材的话剧《薛尔望》、《陈圆圆》。

1946年(48岁)

         2月 应周恩来电召赴重庆。抵渝当天即发生暴徒打伤郭沫若、李公朴等的“较场口事件”,田汉与茅盾、巴金、阳翰笙等文化界一百五十二人联名发表“为‘二 一O’血案告国人书”予以声讨。同月,与重庆戏剧界同仁发起筹组“中国戏剧工作组联谊会”。又与欧阳予倩、光末然等当选为中国诗歌音乐作者协会理事。

          5月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安排下与郭沫若先后飞往上海,团结改动文艺界,从事民主反战运动。同时为戏剧运动在战后的复兴、发展四处奔走。

          本年内 与赵景深、丁聪等组织成立上海艺文团体联谊会,任常务理事。与于伶、李健吾、吴祖光等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以。与吕君樵等重建了戏曲艺友座谈会。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施行艺员登记;抗议上海市参议会、教育局无理裁撒市戏剧学校;及愤怒谴北平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的斗争。又集合戏曲和话剧界的知名人士梅兰芳、周信芳、高百岁、马彦祥、洪深、欧阳予倩、熊佛西、应云卫、黄佐临,还有郭沫若、郑振铎、许广平、夏衍等人,主持召开了多次“平剧改革座谈会”和一次“话剧复兴运动座谈会”。

           又 任上海《新闻报》“艺月”戏剧电影周刊主编,撰写了大量戏剧评论文章。

           又 受聘为国泰影业公司特约编剧。

1947年(49岁)

        上半年 编写电影剧本《忆江南》、《洒 女人 歌》,戏曲剧本《琵琶行》、话剧《丽人行》(同年与陈锂庭合作改编为电影剧本)。

        同时继续在《新闻报》、《文汇报》上发表文章,鼓吹戏剧界的民主团结,并建议成立有文艺各界合作的艺术社团,改革戏剧艺术的现状。

         3月 上海文化界、戏剧界、新闻界千余人为田汉五十寿辰(虚岁)举办盛大祝贺会。

         下半年 广泛考察并赞扬江淮剧、沪剧、越剧的改革,号召京剧向地方戏的改革精神学习。又一度去台湾观光访问,搜集资料,拟创作一部反映台湾高山族人生活的电影剧本。

1948年(50岁)

         上半年 作电影剧本《梨园英烈》(一名《二百五小传》),越剧剧本《珊瑚引》(由上海雪声越剧团演出)。

         秋 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作撤离上海转入解放区的准备,曾回湖南探望并安置母亲生活。在长沙遍访湘剧名老艺人,作诗盛赞湘剧艺人的抗日英雄事迹,鼓励他们坚持进步,继续湘剧改革事业。

         10月 以接受西北电影公司邀请赴西北地区考察少数民族生活为掩护,由音乐家盛家伦伴同从上海出发,经天津秘密进入北平,曾探访徐悲鸿等友人,后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进入华北解放区河北平山李家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1949年(51岁)

          2月 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参加在天安门举行的北平和平解放庆祝大会。

          3月 与郭沫若、洪深、许广平、徐悲鸿、周扬、刘白羽、艾青等七十余人出席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与华北文艺家协会举行的欢迎由各地来来平及留平的文艺界人士茶话会。

          与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三十七人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成员。

          与郭沫若、徐悲鸿、丁伶、曹禺、程砚秋等十二人被推选为中国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文艺界代表,同时访问苏联,历时五十八天。

           7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被选为全国文联常委,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电影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9月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大会通过决议,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

             同月,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成立,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1950年(52岁)

         上半年 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任校长。《人民戏剧》在上海创刊,任主编。本年内发表《怎样做戏改工作——给周扬同志的十封信》、《一年来的话剧运动》等文,及话剧剧本《朝鲜风云——(甲午海战)三部曲之一》。

          7月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为委员之一。

          11月 筹备并出席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为大会副主席、作题为《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的报告。

1951年(53岁)

         春 文化部进行机构调整,任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

         夏 任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副团长,赴朝鲜慰问,三月出发,五月回国。

1952年(54岁)

          1月 《人民戏剧》停刊,继任在北京创刊的《剧本》月刊社社长。

          下半年 参加筹备于十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改写旧作《金钵记》为《白蛇传》,由北京戏曲实验学校在大会演出。

1953年(55岁)


          9月 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主持剧协全委扩大会并作题为《做好戏剧工作,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报告。

          原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戏剧家协会,被推选为主席。

1954年(56岁)

          1月 中国剧协创办《戏剧报》,任戏剧报社社长。

           5月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夏   参加文艺界代表团到云南等地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回程中又顺道访问了重庆、成都、万县、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均有诗、文纪事。

           9月 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会议。

           本年内 先后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诞辰二千四百周年大会、纪念粤剧艺人李文茂反清起义一百周年大会,均作专题发言。

1955年(57岁)

         夏 主持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举办第一届戏曲编剧讲习会,任主任。

          4月 出席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大会”,作专题报告。

         本年内 撰写并发表《在斗争中建立戏剧理论》、《我们怎样更好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服务》等文。《田汉剧作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58岁)

          3月 主持举办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发表《争取话剧创作进一步的繁荣》、《话剧艺术健康发展万岁》等文,为大会发言。

           6月 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身份到南方各省视察。并参加上海、广州等地剧协分会成立大会,发表了《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生活》、《为演员的青春请命》等文章。

           本年内 又参加纪念萧伯纳诞辰一百周年、高尔基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易卜生逝世五十周年大会,并代表文化部到上海出席“盖叫天舞台艺术六十年纪念”大会,均作专题发言。

1957年(59岁)

         上半年 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戏剧论丛》(季刊)编委会召集人(后明确为主编)。与夏衍、欧阳予倩、阳翰笙提出《举办话剧运动五十周年纪念及搜集整理话剧运动资料,出版话剧史料的建议》。又与欧阳予倩、张庚等发起组织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北京市文化局联合成立“整理著名老艺人(戏曲)表演艺术经验筹备委员会”,任筹委会主任委员。

          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视察河南、陕西等地。

          下半年 参加戏剧界反右派运动,在各种座谈会上发言。与安娥合作编写戏曲剧本《金鳞记》。

          11月 与梅兰芳、老舍、阳翰笙等,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成员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访问莫斯科各大剧院。

          本年内 参加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意大利剧作家卡尔罗.哥尔多尼诞辰二百五十周年大会;出席庆祝萧长华八十寿辰和从事舞台生活七十年大会,并作专题发言。又,先后发表《话剧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道路和展望》、《争取社会主义民族戏剧更豪迈的成就》、《我所认识的十月革命》等文。 同时,在反右运动中因《为演员的青春请命》和《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生活》两篇文章受到批判。

1958年(60岁)

         上半年 创作并发表十二场话剧《关汉卿》,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大会演出,同时作题为《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关汉卿》的发言。

         又  表演艺术家程砚秋逝世,撰《悼念党的戏曲战士程砚秋同志》一文。

         又 陆续撰写《繁荣创作,鼓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等文,和参加全国新歌剧讨论会,作题为《新歌剧的新任务与再飞跃》的发言。

         下半年 撰回忆性散文《影事追怀录》,作话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后又改编为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改编京剧剧本《西厢记》等。

         又 任北京文艺界慰问团团长,于十月间率队到福建前线慰问海防部队。

1959年(61岁)

         春 《戏剧论丛》与《戏曲研究》合刊,改为《戏剧研究》(双月刊),任编委,作“发刊词”。并发表《接受“五四”精神和经验,创造社会主义新戏剧》等文。

          3月 周恩来约见田汉,回来后开始构思创作话剧《文成公主》。

          4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大会代表。

          11月 参加纪念席勒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作专题发言。

          本年内 多次主持召开话剧发展问题座谈会。《田汉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0年(62岁)

         春 写成话剧《文成公主》第一稿,交中国青年剧院排演。周恩来亲自审看并召开座谈会,提出意见修改后于四月正式演出。

          7月 参加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并在全国剧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作题为《建国十一年来戏剧战线的斗争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书记处书记。

         本年内 先后主持了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协、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挪威剧作家比昂斯腾.比昂森逝世五十周年大会,并作专题讲话。出席了聂耳逝世二十五周年、冼星海逝世十五周年纪念音乐会,中国剧协召开的“歌剧座谈会”、“历史剧座谈会”。

1961年(63岁)

         春 访问山西、陕西,在西安看陕西戏曲剧院演出碗碗腔《女巡按》,与原改编者黄俊耀研究后,改写为京剧剧本《谢瑶环》。   

          6月 参加中宣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讨论《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即《文艺十条》),作题为《要总结一下民主革命阶段的戏剧经验》的发言。

          8月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逝世,撰《追悼梅兰芳同志》一文。

          秋  与阳翰笙在旅大地区访问人民公社、工厂和海军部队,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收集甲午之战的材料,开始拟写话剧《甲午之战》提纲。

          12月 主持“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大会”,作题为《向周信芳同志的战斗精神学习》的报告。

          本年内 先后发表《对党领导电影工作的一些体会》、《关于繁荣戏剧创作的一些问题》等文。

1962年(64岁)

          2月 参加文化部、剧协在广州召开的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著名的“广州会议”),并作发言。周恩来、陈毅专程赴会作了重要讲话,在整个文艺界、知识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田汉为大会的召开进行了积极的筹备、组织活动。

          4—6月 在广东各地参观,考察,观看粤剧、琼剧,发表文章,座谈发展地方戏的意见。

           9月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逝世,作悼诗并撰《谈欧阳予倩同志的话剧创作》一文。

          本年内 先后发表《大力发展话剧创作》、《谈话剧该着重写哪样的人?》等文章。

1963年(65岁)

         4月 参加中宣部在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工作会议,与张春桥就所谓“写十三年”问题(即认为只有写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秋 率中国戏曲家代表团出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4年(66岁)

         1月 到上海参加华东现代题材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宣传党的关于戏剧创作应当历史剧与现代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继续与“写十三条”的错误口号作斗争,受到柯庆施,张春桥等的排斥,被迫离开上海。

          3月 尝试改编京剧现代戏《红色娘子军》,写出初稿。

          6月 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作诗多首盛赞京剧现代戏创作。会间,江青插手活动,利用会演人员座谈会,攻击戏曲舞台是“牛鬼蛇神”,“一片混乱”。康生与之呼应,在总结大会上点名诋毁京剧《谢瑶环》、昆曲《李慧娘》等是“大毒草”。

           7月 中国文联各协会开始整风运动,从此被迫停止写作活动,作“思想检查”,接受“批判”。

1965年(67岁)

          到北京郊区顺义县牛栏山公社参加“四清”运动,并继续“检查”。

1966年(68岁)

          2月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谢瑶环》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隔离审查。

          12月4日 与彭真、万里、刘仁、林枫、夏衍等同时被“四人帮”逮捕入狱。

1967年(69岁)

         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诬为“叛徒”,“特务”,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曾几度昏厥,被专案组改名为“李伍”送往三O一医院,但仍继续受到审讯。

1968年(70岁)

         12月10日 在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下,不幸逝于三O一医院。

1979年

         经中共中央决定,为田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四月二十五日召开的追悼大会上,茅盾在悼词中郑重宣布,田汉同志“是我党优秀党员,是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革命的先驱者,又是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