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走近田汉>生活故事

对田汉知最甚、爱最深、责最力的引路人——易象

时间:2018-10-11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维

按:易象,字克犹,又称易梅臣,易梅园,光绪七年四月十七日(1881514日)生,革命烈士,是田汉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易象幼时在当地枫林港洲沙坝私塾读书6年,后就学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学林伯渠、程潜、杜少枚等为友,情谊甚厚,并同登科举。13岁开始革命生涯,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满清统治、反袁世凯称帝、复辟的革命活动。

 

1907后,他与林伯渠在吉林、北京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返回湖南长沙进行宣传活动。1913年易象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与程潜、林伯渠等人投入讨袁运动。讨袁失败后,与孙中山、程潜、林伯渠等相继流亡日本。19147月易象加入中华革命党,结识李大钊,接受新思想。

 

1915年易象、程潜从日本回国,继续进行讨伐袁世凯的革命活动,负责主办《上海晚报》,参加了护国运动。19179月易象、林伯渠等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在衡阳零陵发动起义,孙中山密派程潜到湖南担任护法军总司令。击败北洋军后,程潜任湖南省长,易象任政务厅长,林伯渠任财政厅长。19184月,湘军失利退守衡阳,此时易象任总部秘书长。不久湘军内讧,程潜辞职,与易象、林伯渠等前往香港,护法以失败告终。

 

19209月,受孙中山委托,易象随程潜到广东策动滇桂军,同年冬天又奉孙中山之命到长沙策动驱赶谭延闿活动,驱谭成功后,不幸为谭的余党所忌,与19201225日在长沙东牌楼被军阀赵恒愓杀害,时年39岁。易象被害后,林伯渠等湖南革命党人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易象为革命烈士,程潜于1950411日为他书写了“易象简历”,同时确认他为革命烈士。


以下文章选自田申所著《我的父亲田汉》

 

 


我的外祖父易象


田 申


我的外祖父易象是父亲的舅父,也是父亲的岳父,他似乎应算作父亲的亲戚,而不是父亲的家人。但是,外祖父与父亲的关系,决不止于此。外祖父对父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由于我的祖父在我父亲九岁时就去世了,因此易象不仅只是起到了舅父兼岳父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起到了兼做父亲的作用。他在经济上支持我父亲上学读书,直至东渡扶桑留学在思想上他耳提面命,引导我父亲,教以向上之道,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予了他。用我父亲自己的话来说,易象是“知我最甚、爱我最深、责我最力”之人。可以说,易象对于田汉,是位一体”—集舅父、岳父、父亲于一身的人。

 

外公易象,字克犹,又称梅臣、梅园,光绪七年四月十七日(1881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花果园三字墙易家老屋。



长沙县安沙镇花桥村的歌棣塘易家原址,易家后来从易象出生地三字墙老屋迁于此。


 

外公自幼聪明好学且富有正义感,长大后正逢清末民初的乱世。1904年,外公初步有了功名—终于得补廪生,即资历较深的廪膳生员,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以补助生活的生员。也就在这年,外公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就是“甲辰年南湘讲学”。

 

1904年,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遭受了一场浩劫。由此外公更加认识到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开始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外公通过阅读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革命党人所办的报纸、书籍,如《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眼界大开,很快成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初步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不久,外公加入了反对清朝统治,争取建立民国的革命组织。在南湘讲学期间,外公写下了这样富于革命豪情的诗篇:

 

大块无古今,

人情有向背。

春水何茫茫,

一去不复悔。

誓将铁血红,

研就乾坤碎。

 

1907年外公与林伯渠奉命去吉林策划“边疆革命”。所谓边疆革命,即当时的中国同盟会鉴于长江流域起义屡遭失败,决定在边疆组织革命力量,伺机发动起义。外公和林伯渠在1907年秋季来到吉林,以其他职业为掩护,从事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韩边外”之孙韩登举绿林武装等革命活动。



1907年易象(中)与林伯渠(左)


林伯渠(1886320日-19605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1908年,外公和林伯渠到北京任职,继续人事革命活动。外公在北京工作期间,看到的是北京官场的腐败:官僚政客们贪污受贿,平庸无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们奢华张的生活一点也没有改变,仍然沉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对此,外公十分气愤,这更加激发起了他革命的劲头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他曾任仇鳌主办的《亚东新闻》的主笔,发表抨击时政的文章。



1910年易象在上海 

 

外公不随波逐流,生活过得十分简朴。他将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银两,寄回家中,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家中才得以从老屋三字墙搬到新居歌棣塘。外公还从经济上支持我的祖母一家的生活和我父亲田汉的上学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了。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他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不久,他就暴露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刺杀了国会中的多数派政党—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

 

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又继续进行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外公参加了这场革命。然而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讨袁失败了。1913年底,孙中山流亡日本,许多革命骨干,如易象、程潜、林伯渠等革命党人也相继流亡日本。

 

外公易象避居东京期间,对革命的前前后后,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想系统地研究政治法律,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以便将来解决中国的问题。1914年,外公进入东京法政专门学校。同时,他继续参加革命组织,积聚革命力量。

 

孙中山在日本也痛定思痛,决定改组国民党,以纯洁革命组织,于是,他另组了“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外公加入了新的革命政党—中华革命党。1915年秋,易象、林伯渠也组织了反对袁世凯的革命团体—乙卯学会(1915年为农历乙卯年)。


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党证


 

在东京期间,外公和林伯渠还认识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李大钊先生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曾组织了反袁的革命团体—中华学会。由于目标一致,为了壮大革命力量,乙卯学会与中华学会合并,改名为神州学会,李大钊任评议长,易象、林伯渠任干事,会员有一百多人,1916年起,神州学会还出版了自己的刊物—《神州学丛》。


李大钊


(注:清末民国初年发生的许多有爱国、反封建性质的事件是由中国留日学生发起的。1915年袁世凯酝酿“帝制”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起反对,并成立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李大钊等河北学生为主的“中华学会”和以易象等湖南学生为主的“乙卯学会”,林伯渠是乙卯学会会员。191612月间,乙卯学会与中华学会合并成神州学会,李大钊任评议长,易象、林伯渠等任干事,并决定编辑出版《神州丛刊》。与李大钊相识后,易象极佩服李大钊的为人、为文和崇高志向,即与李大钊结为至交和战友。


1915年冬,易象、程潜等人在日本流亡了两年以后,秘密离开日本东京,经香港到达上海,继续从事讨袁活动。易象主办《上海晚报》,宣传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独裁1915年,袁世凯为了重温皇帝的旧梦,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指使人组织“筹安会”。同年12月,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自己为“洪宪皇帝”,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这一复辟倒退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通电全国,发动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奋起讨袁。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各地也纷纷响应。


1916年初,程潜由云南进入湖南,我的外公易象也从上海来到湖南,开展驱逐湖南督军、袁的亲信汤芗铭的战斗。程潜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易象为总部秘书长。易象起草了《护国军总司令程潜告汤芗铭罪状》等革命文告,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最后,因镇压革命党人而多有“汤屠户”之恶名的汤芗铭被赶出了湖南。1916年3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被迫放弃皇帝称号,复辟梦破灭了。


(注:1917年11月3日,易象与林伯渠、覃振等由广州到达衡阳前线,11月20日,程潜率起义军进入长沙。湖南省议会、商会、教育会等召开各界代表会议,推举谭浩明为湖南省督军,程潜为省长,林伯渠为省署财政厅长,易象为政务厅长。1918年3月25日,易象和林伯渠等人一道为部队筹措粮饷,策划守城工作。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解放战争后期,在长沙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省长。1950年4月11日,程潜书写了“易象简历”。

 

讨袁成功后,外公担任了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经理员,负责选派优秀学生到日本留学的工作。外公看到自己的外甥田汉已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备受校长徐特立的赏识与喜爱,富有才华,就决定送他到日本留学深造。外公的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父亲田汉的一生,使父亲的眼界更加开阔,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


(注:田汉是在青年时代去日本留学期间同李大钊建立联系的,牵线人是李大钊的挚友易象。19168月,田汉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前,在上海随易象拜访了重病在身的著名革命家黄兴。

 

外公对我父亲的留学抱有很大的希望,亲自带他去日本。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国面貌依旧日,外公心里十分难过。他希望他的外甥这一代青年人,出国东瀛学习到先进的文化,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恢复她的青春活力。

 

1919年秋,当父亲回国探亲后赴日时,外公又支持已许我父亲为妻的爱女易漱瑜,即我的母亲,同赴日本。1919年9月,受中山先生的委托,外公随程潜到广东,策动滇桂军。外公有《旅途》等诗七首记述了此次广东之行:

 

旅途

 

庚申十月二日由上海赴汕头舟次,忆二颠曾以“怀安败名”相勖,赋此答之。

 

南去楼船半夜间,

诗逋如我太冥顽。

西摩闽浙烟千点,

东瞰澎台水一湾。

宁为风波仗忠信,

不堪豺虎乱关山!

艰难险阻都尝遍,

未敢怀安却一般。

 

松口舟行即景

 

此是梅江上游地,

扁舟容与万山间。

老榕丛竹殷勤碧,

古道高岗自在闲。

舟子臂牵棕缆直,

石矶水激铁篙弯。

虫声鸟语俱清绝,

十日何愁一往还。

 

过梅县

 

十日梅城城畔路,

蔗田浮翠远连天。

嫩肥竹箭披新箨,

清密榕阴响暮蝉。

主将令严民气活,

晚禾秋好稻花鲜。

昌黎似恨潮阴远,

如此江山远未嫌。

 

古楼坪晓发

 

孤馆夜长人不寐,

肩舆晓发亦相宜。

梳林曙色沾云淡,

挂树炊烟带露迟。

怪石寒泉送清响,

远山晴气上游丝。

昨宵苦恼何须问,

领取朝暾乍见时。

 

五华道中

 

古驿荒城西复西,

董源桥畔听山鸡。

大营未远消兵气,

修竹何多水压堤。

一矢荡平周道路,

万家生活女锄犁。

我惭习俗真难改,

也把人肩当马蹄。

 

龙川怀古

 

我来不遇龙川令

人自千秋骨自寒。

郡吏只知秦岁月,

臣佗才见汉衣冠。

万山薇脆镰声细,

百陇田肥稻叶宽。

胜地至今游钓好,

鹿声端的是长安。

 

①作者自注:时闻张作霖再复辟,曹锟南逃,李纯被刺。前数月陆荣廷辈均请起用复辟罪魁张勋。

 

潮阳值桂军新退有感

 

鳄鱼南徙潮人瘦,

猛虎西来吮血多。

男尽锄禾炊断米,

女工织素衣无罗。

生民憔悴斯为最,

岁月蹉跎其奈何!

惊听乡音说乡事,

屠刀霍霍苦重磨。

 

1920年冬天,外公受中山先生之命,到长沙策动驱逐谭延闿。成功后,为谭的余党所忌,于于1920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和李仲麟等人,在长沙木牌楼被军阀赵恒惕杀害。遇害前,外公留下绝命诗一首:

 

天外飞来事可惊,

丹心一片付浮尘。

爱国爱乡终成梦,

留此来生一恨吟。

 

诗后还写了“父母大人万勿忧心。男象题”几个字。


(注:192012月,易象本已买好船票翌日和程潜等三人赴广州,帮助孙中山筹备北伐,但程紧急委托易回长沙稳定军事。三日后,倒向北洋政府的赵恒惕兵变,屠杀革命党,易象罹难。赵恒惕在政治上是一条变色龙。为了满足个人权利欲望,只要利之所在,他随时可以反颜相向。他1918年支持程潜反对谭延闿;1919年拥护谭延闿排挤程潜;1920年11月又支持李仲麟等发动“兵变”,迫使谭延闿下台。在他当上总司令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一次耍阴谋诡计,于12月24日深夜捕杀了李仲麟和前湖南政务厅长易象等七人。


“人传其被害时,兵士将其自床上曳下,云奉令来执行枪决;枚丞(易象)知不可抗,请写几个字,兵士不许,再三要求,始允之……写毕,即于门外遇害。”易象的28个字绝命诗写在屋里一张小圆桌的台布上。


易象和林伯渠一起在日本组织神州学会,一起在湖南省署工作,又一起参加湘南护法起义,是生死之交。对于易象的惨死,林伯渠十分悲痛。当他得到易象这一绝命诗之后,不但自己反复吟咏,还教他的女儿秉衡背诵。后来林伯渠回到上海,和旅居上海的湖南革命党人为长沙事变的死难者易象、李仲麟等举行了追悼会。)


 

1921年初,噩耗传到日本,在东京就学的父亲和母亲悲痛万分,为易象这位至亲至爱的舅父和父亲的去世,他们脸儿紧贴着脸儿,泪水流在了一起。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父亲更是悲痛难捱。他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厄运,会落到“忠信待物,与物无竞”的易象舅舅身上。

 

因为我父亲自幼丧父,是易象舅舅从小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家,使他能接受教育,以至于送他东渡扶桑,资助他求学深造;把自己所钟爱的女儿漱瑜嫁给他;在东京期间,在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作抄写员时,指导他学习,耳提面命,在思想上指导他,要他为国家富强而学习政治,引他与李大钊相识、通信。在舅父的影响下,他关心政治,写下了社会政治方面的论文,如《俄国二月革命的经济原因》;他忘不了舅舅在上海龙华公园、日本目白郊外的谈话。外公为了使我父亲成才,对他的缺点决不姑息迁就。当时,父亲还觉得舅舅不理解自己,不能完全接受舅舅的意见。实际上,舅舅是要他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满,浅尝辄止,过于得意……

 

当自己刚理解了舅舅的苦心,正向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知其最甚,爱其最深,责其最力的易象舅舅离他而去了,他怎能不悲伤万分、肝肠寸断呢?

 

父亲不禁回忆起他的舅舅年仅三十九岁的短暂一生:舅舅一生奋斗,结果却真是不如意呀!少年时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囿于家境和时会不利,没能如愿;青年时本来想进入陆军学堂学陆军,自己却已近视,没能如愿;中年时想多结交几个好友,但逢其势而来、转眼又装作不相识者众多;平生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理想婚姻,使爱有所寄托,但也没能如愿;想把没能实现的抱负和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女儿漱瑜爱好文学,而外甥却没有学习政治,喜欢的是戏剧恐怕也未能如他的愿;最后,他激于爱国爱乡之情,挺身返回故里,却遭豺狼陷害,死于黑白混淆的乱世,更不如他的意。易象舅舅终其爱国爱乡之梦于一生,但能实现者无几,难免惆怅满腔,郁郁不安。舅舅曾有《索梦》的诗:

 

索梦梦何处?

香魂杳无着。

含泪背银钲,

细数当时约。

 

秋心方瑟瑟,

珠帘浸新月。

陇畔有残云,

未补人间缺。

 

而如今,陇畔的残云还未补完人间缺,易象舅舅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怎能不叫后人想起他就伤心痛苦呢?

 

父亲痛定思痛,觉得自己与漱瑜只能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才是对易象舅舅的最好安慰。他抹去眼泪,深情地写道:“舅舅呀,你那陇畔残云补不尽人间的缺,留与我和漱妹来补吧!

 

父亲多次写文悼念易象,还将易象遗诗《旅途》发表于《醒狮周刊》的副刊《南国特刊》上。

 

解放后,易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0年,当林伯渠同志逝世时,父亲又深情地回忆起了舅舅易象。父亲在《悼林老》诗中回忆了二人间的友谊,和他们所做的革命贡献:

 

公与我梅舅,

相交逾管鲍。

清末走鸡林(吉林),

忧国心如捣。

松花江畔路,

慷慨倾怀抱。

但能除封建,

何惜涂肝脑!

袁世凯窃国,

恭顺有谭(延闿)赵(恒惕)。

焦(达峰)陈(作新)血未干,

阎间不堪扰。

梅舅主沪报,

振笔严伐讨。

公时亦在沪,

入党输公早。

每访霞飞寓(当时林老寓霞飞路一楼上),

启迪意深浩。

偶同涉歌场,

借以舒郁恼。

梅园返长沙,

倒于豺狼爪(被赵恒惕杀害)。

公助孙中山,

决策福亿兆。

……

谈锋及梅园,

许其志气皎。

只惜早牺牲,

国家失一宝。

……



 


作者简介

 

田申又名田海男,田汉长子,1923年1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一岁时失去了母亲易漱瑜,长期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饱尝颠沛流离、人间冷暖。他在上海麦仑中学读书时,经常参与父亲组织的演剧活动,在《扬子江暴风雨》一剧中饰演小栓子,与饰演爷爷的聂耳同台演出。

 

1937年,他在长沙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担任儿童剧团团长,在田汉、廖沫沙指导下,主编长沙《抗战日报》的《抗战儿童》周刊。1938年,田海男考入黄埔军校16期炮科,毕业后奔赴滇越边境投身对日作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区的战斗。他与部队鏖战缅北,穿过野人山,参加了歼灭日军驻缅师团,收复孟关、密支那,打通印缅公路等重大战役,随后又参加了对日军的最后一役:湖南芷江战役。

 

1945年,田海男回到重庆,经邓颖超介绍进入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翌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赴晋察冀军区先任聂荣臻司令员秘书,后成为解放军炮兵团级指挥员,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太原、新保安战役和解放北京等战役。

 

1949年3月,奉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指示,田申在北京黄寺参与组建华北军区战车团并任副团长,成为华北军区坦克兵部队的创建人之一。1949年10月1日,他以华北军区战车团代团长的身份,随着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带领官兵开着缴获的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们的检阅。

 

1950年,田申遵照许光达司令员的指示,参加我军第一所坦克学校的组建工作;1958年,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工程系深造学习,因成绩优异而得到了陈赓院长赞扬。

 

十年浩劫中,田申受父亲田汉冤案株连,因所谓“历史问题”遭受莫须有的迫害,被软禁、关押,遭受批斗和毒打,身心备受摧残,继而遣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拨乱反正之后,他回到工作岗位,重新工作在教学一线,为装甲兵部队培养指战员和教学骨干。

 

1997年起,田申参加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在徐向前会长等领导下,为和平统一事业努力工作,先后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常务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他整理研究了父亲田汉的资料,任中国田汉研究会顾问,先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我的父亲田汉》、《行路难》、《母亲的话》、《田汉诗选》等著作。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