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基金会动态>纪念活动

基金会动态

田汉:宝贵这空前的盛举

时间:2024-03-06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在剧展发动以后,大家心里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们理想多年的戏剧界的总检阅,初步地实现;惧的是毕竟此次准备不足,或者不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影响到今后更大的集合。

但现在事情是做到八成了,会是开定了,不容我们瞻顾了。问题只在如何使大会更有意义,不要只是替桂林热闹一阵子。

图片

西南剧展开幕式合影

我们要求大会有些什么意义呢?

昨日在招待各界会上我也说过一点。我们首先应该使此次剧展达成它应有的政治意义。中国民族对日寇抗战在今日已与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合流。在世界范围,民主国家的最后胜利已是相当确定的了。但在东方,虽然我们有过些局部的胜利,而敌人的确依然相当顽强,“到东京的路”依然相当遥远。就中国说,我们大部分的国土依然在敌人铁蹄之下,我们半数以上的同胞依然在水深火热中呻吟挣扎。要予敌人最后一击,取得不折不扣的自由独立,必赖我们自己的努力,不能单望别人帮忙。那么一来,仅凭眼前这样的动员状态和士气显然不够。我们必须来一次再动员,更彻底的动员。然后大反攻才有基础。我们靠什么来动员呢,戏剧依然是极要紧的力量。在抗战前期它曾起过伟大的作用,今后我们期待这一艺术部门起更伟大的作用。

图片

田汉先生(一排右四)与桂林文协成员合影

抗战前期,在上海、在武汉,戏剧工作者曾被数次大规模地动员,特别是在武汉,甚至还经过相当周到的训练和技术的竞赛后,他们加入战斗序列。然而,春风秋雨的几年来,大家虽有许多进步,而脚步不无疲困,情绪不无衰退,武器也不无陈旧。全国范围说,干戏剧的虽然不少,社会环境对戏剧广泛发展既非十分有利,以前很起劲的战士心灰意懒脱离队伍,或在惨烈战斗中倒下来的已不在少。我们今日要求戏剧配合大反攻,便不能不向广大戏剧工作者再动员,这当然包含我们力量的再认识与再教育,对于我们战士精神上与技术上的再武装。

 

其次我们要求剧展达成其必有的文化意义。

图片

1944年“西南剧展”期间,田汉、欧阳予倩及柳亚子等著名文化人在桂林合影

如像“从抗战中建国”的说法一样,我们也曾提出“从抗战中建剧”的口号。中华全国文协在武汉成立宣言中也曾提到应在不断的抗战工作中把中国戏剧艺术提高到更高的水准。这显然也相当地做到了,我们只要把武昌昙花林时代的抗战戏剧竞赛的艺术水准和今日的成就一比就可以知道。

但我们今日的技术成就是不是就够满足了呢?我们虽不像某些死硬派先生一样闭着眼睛乱慨叹于“伟大作品”之不曾产生,但我们却也还没有十分足以指示这时代的纪念碑的作品。我们的题材兴趣还嫌狭窄,甚至还没有一个作品能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今天抗战主力的士兵与农民的生活。我们的创作方法上的认识一般地还不够,甚至于已有了许多邪说在否定新的创作方法。

至于演出方面,由于一种繁琐庸俗的写实倾向,在戏剧的普遍与提高之间生出甚大的矛盾,几乎有人以为愈提高就愈不能普遍。试问每次演出费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在一般物力艰困的状态下怎么会有普遍的可能呢?结果所谓提高者也不过是为少数观众的提高。这岂是今日戏剧工作者的最终目的?

图片

田汉(右一)、熊佛西(右二)、叶子(左二)、安娥(左一)在桂林

更本质的、合目的性的舞台,更高级的、朴素真实而建立在人体肌肉与发声器官的周到的训练的表演,更动人的、集中的、激烈的调子---这一些应该是我们迫切期待的境界。这一境界如何使它具体实现以打破眼前的停滞和拘束呢?这都是我们想要通过这次大会求得解答或若干的暗示的。

我们这不是过奢的要求。我们希望戏剧配合大反攻,不能不要求它是更合用的、更标准化、普遍化的利器。倘使它虽然够精致漂亮而不可能够多,便不能回答今日民族对戏剧的要求。倘使它本身虽具有若干美德而锤炼不够,缺乏一种更吸引大众、号召大众的力,它仍是不能充分完成它的重大的任务。

 

抗战对于中国戏剧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使广大旧剧工作者也动起来,组织起来,“为光明而舞蹈,为自由而歌唱”。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包含多数觉悟的平剧演员。武汉成立的全国抗敌剧协,其歌剧部,平剧而外,更包含汉剧、楚剧及其它地方剧,动员愈广,在政治部主办的留汉戏剧演员训练班,成员达七百余人。初意仅为灌输一些民族意识,免在一旦武汉不守,他们替敌人歌舞。但他们在几次寒衣募捐,表示了最高的热忱。在双十节公演,几乎全武汉戏剧团体都把他们的艺术和抗战结合得紧紧的。武汉退出前,他们组织了将十个队伍,冒极大困苦危险在敌人轰炸下分别入内地宣传。楚剧各剧队至今还辗转川湘各地,没有丢弃番号。长沙大火以后,一部平剧团及湘剧七个队,甚至完全军队化,在救灾及宣传慰劳上起过甚大作用,也为周知的事实。

图片

田汉 (二排右四) 与来桂参加西南剧展的演剧九队演员合影

在此等组织训练和实际抗战工作中培养了我们的许多信念:

(一)改革旧剧是必需的而且可能的,但应趁着现在。

(二)旧剧及全部地方剧应同样在抗战中可以起很大作用,特别是它的本土。

(三)在长期压迫下的旧剧演员,他们同样要求团体,一则保护他们的利益,二则增进他们的学识。

(四)改革旧剧实则是反对封建的具体斗争的一翼,我们不应为改革过程中所遭到的必然困难而对旧剧绝望。

(五)旧剧的职业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技术的成就以外,其由生活必要养成的一些职业道德和管理规模,有些成其它新的姊妹剧种的借镜。

(六)平剧技术较洗练而缺乏生气,地方剧各有其生龙活虎的生气和现实感而缺乏洗练,应使它们互相学习,同时把整个旧剧趁抗战的动荡期把它推动到更现实更进步的阶段。

(七)新的舞台技术若批判地采用到旧歌剧的舞台,必能使旧服装动作等等添加其生命。

图片

(八)新的音乐与新的声乐技术若与旧剧适当结合,亦必使旧剧改观。

(九)改革旧剧不等于旧瓶装新酒,因为旧瓶与新酒的关系是无机的,新酒入旧瓶,酒还是酒,瓶还是瓶。戏剧则不然,旧形式适当有力地注进新的内容,可使形式质变,而成为崭新的东西。同时,不仅可把新内容注进旧形式,也可把新形式注进旧形式。

(十)今日改革旧剧的,有的有理论而缺乏丰富的材料;我们却是有丰富的材料而无降生组织整个的理论,也还没有人真肯耐心地照理论去做。假使真有理论而能坚毅实践,许能使辛亥前后开始的中国旧剧改革运动推进一步。这一些信念大家怀了甚久,抗战初期也曾使我们一度兴奋,因为那时候整个社会要求新东西,旧剧演员一方刺戟于抗敌情绪,一方为保障自己生活,比现在更容易说话。到了今日一切“商业化”的阶段,改革的理想不免一天天灰暗起来。

 

图片

参加西南剧展开幕时全体戏剧工作者的合影

然而我们毕竟是为光明、为民主自由而战斗。我们的战斗毕竟已经接近胜利,旧戏剧害怕改革的也改革了。过去社会上,希望旧剧改革的人未尝没有,但毕竟也还有站在曙光前面的人。这次旧剧界的积极参加剧展,而且准备材料非常丰富,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我们由他们的表演和资料展览,将可以看出平剧及各地方剧发展分歧的来踪去迹及其相互间错综关系,也可以知道它过去担任过什么任务而今后也将担任什么任务。我们绝不怀疑,旧剧若完成了它的自我批判,同时从本国的外国的各种姊妹艺术乃至民间生活的艺术源泉吸取滋养,行再度的大综合,必能提高到更高阶段,担负起更大的任务。

 

图片

西南剧展时期,《草木皆兵》演出后散场情景

宝贵戏剧界这一次空前的盛举吧!

用我们最大的精神。

用我们最大的诚恳。

戏剧界从抗战以来是很团结的,我们要更团结。

戏剧界在抗战中做了许多贡献,我们应从这次的心灵检讨、相互观摩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再度号召广大的戏剧工作者贡献我们的一切智慧、一切才能,甚至我们的血。

深入到我们的穷僻乡村,每一前线。

为着驱除我们民族死敌一日寇,和全世界法西斯野兽!




(原载1944年2月15日桂林《广西日报》)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