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在千叶海滨遇难的那年才二十四。他的创作活动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二、三岁,但已经留下了不朽的歌曲。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聂耳正是那样一位勤学苦练的天才的艺术劳动者。他是一个命苦青年,他没有机会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连自备一把合用的小提琴也费了很大的气力。他的那一点宝贵贡献是跟他的艰苦不懈的自学精神分不开的。
当然,聂耳的学习也不是孤立无援的。一九三三年党为拥护苏联,加强中苏友谊,发起了苏联之友社(简称“苏友”),成立了经济、教育、戏剧、音乐诸小组。音乐小组有吕骥、任光、张曙夫妇,安娥和聂耳等。他们经常在当时哈同路民厚南里任光的家里开会。任光同志任职百代公司音乐部,家里有钢琴音乐等设备,他们就在他那里讨论工作,也讨论他们的创作。他们团结得很好,但在创作问题上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各不相下,直到他们发现共同承认的真理,然后以兄弟般的亲切互相幇助修正缺点,补充新意。他们的许多作品包括聂耳的一些重要创作就是这样产生的。新的歌曲慢慢地多起来了,他们组织了试唱会,很公平地放奏各种类型的歌曲,从《毛毛雨》到《义勇军进行曲》,邀集文艺界音乐界人士和一般听众来欣赏批评,这其实也是一种音乐竞赛,由于当时人民群众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聂耳等的歌曲恰恰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感情,所以在竞赛中是胜利的,同时也开始迅速在全国范围普遍传唱,成为大众的声音,对唤起人民醒觉,鼓吹团结抗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聂耳的作曲之所以如此迅速受到人民的欢迎是首先由于他有饱满的政治感情,他不是为作曲而作曲,他是自己真正站在痛苦的人民中间喊出了他们的愤怒和要求,他的创作是把革命的世界观和进步的创作方法结合得很紧的,这也正是艺术创作无往不胜的道路!
他的创作也不断受到学院派的攻击和抹煞。那些先生们不从聂耳作品的思想质量和政治效果去估价,而急于去挑剔他的技术上的某些缺点,加以夸大。当然聂耳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作曲是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点的,可是在善于继承祖国民间音乐传统,接受欧洲音乐的健康豪迈的作风,和准确有力地处理中国语言方面,聂耳却有别人难于企及的长处,这些他们当然是不愿提到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来压抑这一叫嚷着争取存在发展的新事物,来维持腐朽颓靡的统治,但新事物是注定了压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