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8 来源:南杰文化(微信公众号) 编辑:晓秋
今天来参加恩师欧阳予倩学术论坛,心中十分激动,欧阳老师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回响在耳边。
欧阳予倩主持的中国舞蹈史研究小组资料 1956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舞蹈部分的“十二年远景规划草图”也在吴晓邦老师的领导下,制定出来了,研究中国舞蹈史,是规划中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同年十月,在中国艺术研究会组建了“中国舞蹈史研究小组”。由吴晓邦任组长,欧阳予倩任艺术指导,组员有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从此,我国舞蹈史学的研究,便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 记得我第一次见欧阳老师,是秘书长盛婕带我到老师家去的,走进铁狮子胡同3号,欧阳老师家的客厅,盛婕同志向他介绍说:“我给您带来一个助手,她叫王克芬,请您教教她,怎么开展舞蹈史研究工作,有什么需要她做的,您尽管吩咐!”我在抗敌演剧队时,虽然没有演过老师的戏,但对老师的大名仰慕已久,他是戏剧界十分受人尊敬的前辈。我感到有些不安,只向他恭敬地点点头。他招呼我们坐下后,慢声地问我:“你知道吗?研究舞蹈史,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要下大功夫,坐冷板凳。不掌握资料就没有发言权,写舞蹈史,要用资料说话。可是,现在许多年轻人,看不起资料工作,不愿意做资料工作,这样是搞不了研究的。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你会努力的,是吗?”一向都很要强的我,壮着胆说:“我一定会努力的!”短暂的拜师会见结束了。老师说的话,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无数次地重复想,这短短的几句话影响了我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态度。 从1956年起,直到1962年,欧阳老师仙逝,近7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欧阳老师身边,随时随地向他老人家学习。在努力完成他分配的工作中、在他的言行中学习。本次会议的主席刘恒岳先生希望我在会上讲讲自己向欧阳予倩老师学习的心得体会,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 一、学习研究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虚心学习,甘当小学生,对历史问题,甚至一切问题,都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历史问题是复杂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能定则定,暂不能定的应求证待定,千万不要妄加评论。 资料是基础,资料要先行,欧阳老师建议立即广泛搜集舞蹈史料,特别是各时代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要努力求得考古、文物界专家学者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建立舞蹈史陈列室。经过我们两年多的艰辛努力。1958年2月,在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王府大街原文联大楼五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舞蹈史资料陈列室。欧阳老师亲自为陈列室题字。我记得预展时,还迎来了日本一个舞蹈团的同行前来参观,遗憾的是正式开馆那天,我已因病住院,没有亲眼看到我和同志们花费了许多心血和劳动建立的“舞蹈史资料陈列室”开馆时迎接舞界同行前来参观的盛况。 欧阳予倩主编的《唐代舞蹈》书影 接着欧阳老师建议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检索四万八千首《全唐诗》。从中挑出并抄录所有有关音乐舞蹈的诗篇:分类编辑出版。我们全组四人,还加上当时舞蹈编辑部的隆荫培同志,一共五人分头查阅了全部《全唐诗》。在这个工作中,欧阳老师特请来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家阴法鲁老师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当时没有复印机,全是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分类、编好送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起初,出版社不愿出版《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这本书,秘书长盛婕当机立断地说:“我们不要稿费,一定请您们帮助出好这本书!”出版社才答应出版。 此书的出版,为中、外研究唐史学者们提供了很大方便,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和欢迎。据阴先生讲他到美国讲学时,看到美国的大学及大图书馆都蒇有此书。许多年后,还经常有中外学者找我要《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 为了搜集活的舞蹈史料,1956年前后,吴晓邦老师、盛婕领导舞研会部分同志到江西、广西等地,搜集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民间的古老面具舞——“傩舞。”又到山东搜集祭孔雅乐舞。并按照老舞生的回忆,恢复了祭孔乐舞,录制了最完整的一部祭孔乐舞录像带,成为后来当地恢复祭孔乐舞的珍贵依据。还到苏州搜集道教祭祀活动中的舞蹈等传统舞蹈。 研究中国舞蹈历史的三方面重要依据: 一、古文献的整理; 二、各代舞蹈文物的搜集与研究; 三、抢救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即活的舞蹈资料)。 通过以上工作,一方面为中国舞蹈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锻练了研究队伍,驻会秘书长盛婕同志对所有工作都起到了组织保证作用,无论人力、经费如何困难,她都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去解决。舞蹈史学的建立与发展并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除了要深深感谢已故的欧阳老师与吴老师外,盛婕同志功不可没。 二、广取博採实行开放式教学 欧阳老师非常重视取得各方专家对初创舞蹈史学的支持与帮助,由于老师德高望重,受到许多人的尊重与爱戴,他经常能请到专家来教导我们。常常帮助我们的专家有:阴法鲁、杨荫浏、周贻白、傅惜华、王逊、吴晓铃、任二北等。有时是请专家到欧阳老师家客厅作专题讲座。有时是写信嘱托或亲自带我们到其他老师家去求教。 记得欧阳老师为了让我更理解戏曲舞蹈的发展脉络。曾亲自带我去拜见戏曲史专家周贻白,为了让我能更多地掌握明清时期民间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及有关著作,亲自带我去拜见对明清著述收藏丰富,研究极深的专家阿英老师,使我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许多帮助。 杨荫浏先生在撰写中国音乐史前,草拟了一份编写大纲,初稿一出,立即给我们一份油印件,杨先生是中外著名的音乐史家,他研究中国音乐史已数十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木青关国立音乐院时,早已讲授“中国音乐史”。那份“大纲”是他数十年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一次梳理、提炼和总结,十分宝贵。对我们研究中国舞蹈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乐舞同源,特别是唐以前的部分,对我们帮助极大。我们衷心感激杨老师的无私的帮助,在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中,他一直真诚地关心帮助我们。“十年浩劫”结束后,他为我的《中国舞蹈史话》小书写了“读后感”。刊印在书前。给我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美术史专家王逊、藏书家傅惜华、文史专家沈从文等都对我的搜集舞蹈文物、文献等,给予了许多帮助,我的舞蹈史资料陈列室中,就有他们提供的展品,其中包括不少珍贵典籍。 欧阳予倩邀请李少春演出《兰陵王》 为了帮助我们研究唐代名舞欧阳老师特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到欧阳老师客厅为我们表演从日本学回来的唐传日本雅乐《兰陵王》。 欧阳老师为我们尽心竭力创造一切学习机会,尽可能多请各专家来关心、支持,帮助舞蹈史学的创立与发展。 三、传播中国舞蹈史知识的方法和态度 欧阳老师告诫我们:古代舞蹈史文献史料大都是古汉语,如何使人听得懂,听的有兴趣,首先是自己要把史料吃深吃透,要用当代汉语,特别注意要用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不要自己还没弄懂,就搬一堆古文,一堆原文去吓唬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学问高深,这种态度要不得。要诚心诚意为听众(包括学生)、为读者服务,要设法让他们听懂、读懂。这样才能传播舞史知识,宜扬我中华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 在数十年的研究与撰写舞史专著及论文中,我常常想到老师的教导,要求自己狠下功夫,一点点、一段段地啃,啃不动就查书或请教老师,特别是阴法鲁老师。多年来经常耐心、热情地为我答疑。我常说:我是老师们永不毕业的编外研究生。我不断努力着,希望自己的讲课和著作能让人爱听爱读。近五十年来,我不敢懈怠,甚至在十年浩劫中,在家庭受到很大冲击的艰苦的日子里,也魂牵梦绕地惦念着自己的专业与老伴一起节衣缩食,继续搜集资料,终于买全了“文化大革命”中出版的《二十五史》中的多部史著。不间断地注视新出土的舞蹈文物,如舞蹈纹陶盆和无影山出土的汉代百戏陶盆等。可是,当时却全然不知我这一辈子还有没有可能再从事舞史研究工作,当“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我又回到了研究中国舞史队伍。我更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更时常想起欧阳老师的教导,努力实践他的教导,念念不忘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我没有别的办法来回报老师的谆谆教诲,唯有更加努力,为中国舞蹈史学的发展,加一把土、加一块砖,让后来者踏着这些砖和土,构建伟大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大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05年,天津举办“欧阳予倩艺术论坛”时的说明书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欧阳老师和所有的老师对我的培养之恩,还要感谢为举办这次会议,花费了大量心血和劳动的刘恒岳同志,更感谢主办单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艺术史研究会(筹)、天津发展舞蹈艺术研究中心的所有同志。
下一篇:石凌鹤:应云卫论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