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纪念与研究>纪念与研究

纪念与研究

田汉:在戏剧上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时间:2024-05-28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在谈过去之前似乎还有一准备时期,那就是在我同所谓戏剧开始接触直到离长沙这一段。

我是个农人之子,屡代住在长沙东乡一个叫田家塅的乡村,这里所能接触的戏剧第一是“影子戏”,这种给乡村孩童之欢喜不下于今日之“影戏”。我有一个姓向的亲戚是唱影子戏的,他时常剪些影子戏人物给我,我也学着唱,甚至于拿着棍棒当枪,学影子戏人物的侧面的动作,这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我家近边有个山培桥土地庙,秋收后每演“木脑壳戏”娱神,唱《下河东》等戏,我至今还能唱。稍长,同慈爱的祖父到金龙寺我的寄母“观音娘娘”那里,以及接近我外婆家的真人庙那里去看大戏,这种大戏有时候是“城里”来的班子。尤其是真人庙,因为那时城里的名老生陈绍益、名二花“豹脑壳”,都是那近边的人,他们为桑梓情殷,每每特别下乡演戏。陈的皇帽戏,豹脑壳的《五台会兄》等戏都给了这五六岁孩子以非常的惊异与羡慕。后来又到黄狮渡、成佛庵、新塘桥、枫林渡等处就学,所在多有名刹,因之接近戏的机会渐多。成佛庵就在我们屋后,那庙演剧我每晚必看的。一次演《火烧铁头和尚》,火光一起,从台上用绳子把一个假和尚摔下来又扯上去,吓得我不敢睁眼。

十一岁进城读书,城里已经有京班侵入了,但汉班的势力尚大,名角亦多,同春园、湘春园等生意也好。京班只三尊炮后一个叫三庆班的,我不知为何,最爱看这个班里的戏。大约这个班里的戏比起那死守规矩的汉班戏要来得浪漫得多,或是写实得多。十三岁入学生军,这年整在这里看了个多戏剧,因为可以不要钱。

接触新剧是在由文庙改成的文社,他们演的是《热血》,用的写实的布景,并且布景师还是日本人,尤其使我今日发思古之幽情的演女主人公的是现在成为我戏剧上的亲友的欧阳予倩

十三岁入长沙师范时开始作剧,自然是把我那种幼稚的心中思想、感伤的新感情放在旧形式里。我在自编的《青年》杂志上及《长沙日报》上发表过写汉阳战死者新的家庭的《新教子》。又在上海《时报》上发表过愤慨国事的《新桃花扇》,还得过一些有正书局的赠品,像姜白石词等。

 一  过去

十八岁由长沙经上海到东京,两年之间接触新剧艺的机会多了,渐知道去研究所谓“戏剧文学”。归国省亲再返东京后就开始新剧之创作了。现在只列一些目录,因为此时没有工夫细写。

(一)《梵峨璘与蔷薇》(五幕,写一歌女与琴师之艳遇,载《少年中国》);

(二)《灵光》(一幕,写一留美学生之三角恋爱,曾在有乐座上演,载《太平洋》);

(三)《薛亚萝之鬼》(一幕,写一家三姊妹由妇人参政运动到劳动运动,曾演于东京青年会,载《少年中国》);

以上三剧或堕人感伤,或偏于概念。比于描写鼓娘生活毫不写实的,剧曲集皆未录。

(四)《咖啡店之一夜》(以咖啡情调为背景,写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载《创造季刊》);

(五)《午饭之前》(因黄庞之事、宗教之争写成。以大姊代表宗教的感伤的世界,二妹代表唯物的争斗的世界,再加一浑沌的三妹与第三剧同,载《创造季刊》);

(六)《乡愁》(实写我自己同漱瑜间的暗云,而把另一方面隐了。原有两幕,失去一幕。载《南国半月刊》);

(七)《获虎之夜》(以长沙东乡仙姑殿夜猎为背景写贫儿之殉情的惨史,同上);

(八)《落花时节》(此剧实则以左舜生君为模特儿。全剧无一女子,实则写对子痴心女子的幻灭)。

以上五剧皆见戏曲集,俱皆是二十至二十五六中作品,情盛于理。并且泰半或为留学生时代,及刚归国时代,对于舞台无甚经验与研究,所以结构欠匀整,对话欠圆熟。四、五、七三剧皆经多次舞台的试练,得害得失已颇瞭然,将来有工夫或者重新改造一过。

 二 现在

自漱瑜死后,心灰意懒者数年如兹,虽不放弃戏剧运动,但自二十六岁到二十九岁——三年之间不曾老实写过什么东西。其间曾以兴会所之,做过几次影片。《到民间去》,《湖边春梦》,《断笛馀音》等,也都不曾写过一次“scenerio”(编者注:电影脚本),总之,情愿用脑用口,不肯用手。


昨年办艺术大学的时候,曾举行一次艺术鱼龙会,演舞台剧一星期。我自己的剧有七种之多,但没有一种写成个脚本,其懒可想而知。今春率南国艺术学院学生游杭州借湖滨运动场演剧四天,以王素、唐叔明两女士,顾梦鹤、左明两兄之力,演了一个《湖上的悲剧》,依然没有脚本,杭州观众有连看四晚者,发见每晚不同,大加攻击,才逼着在雨的湖中写成一半,归沪续成。由是而写成《古潭的声音》《苏州夜话》《生之意志》《名优之死》及民众歌剧《雪与血》七幕。

这些戏仍不免流于伤感,不过是先有个舞台上试练才写成的舞台上的效果和对话恐怕要好些。但有一宗,这些戏每每先有了好的演员才想到演什么戏最出色,才想到写什么戏,才想到这戏应该是哪种题目,要捉牢哪种人生相。所以也许有因此而引起必然的弊病。

 三 未来

我有许多想过、梦过、甚至于写过一幕或两幕而不曾写成或写全的脚本。如:

(一)《黄花岗》(五幕,写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殉难诸烈士事,曾连载《醒狮》及《中央日报》);

(二)《黄鹤楼》(五幕,写武昌革命。此次本想上演,但来不及);

(三)《黄浦潮》(五幕,写五卅惨案)

还有:

(四)《不朽的爱》(三幕,藉一女伶与一为伊瞽目的少年写记忆与现实之冲突);

(五)《叹息之桥》(一幕,藉华洋交界一河桥上写榨取者与被榨取者之真关系)。


纸数有限,这些梦想也写不尽了。我只想以后能努力实现过去较大的梦想,开拓一个新的方面,使我们像欧洲中世纪高齐克建筑师一样感谢上帝,能使他对于中国剧艺的殿堂之建筑尽多少力量。



第一次公演前两日

(原载《南国的戏剧》,

上海萌芽书店1929年7月10日版)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