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纪念与研究>纪念与研究

纪念与研究

欧阳予倩:怎样才是戏剧

时间:2023-10-14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戏剧有几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要有一个人以上的人物,要有完整的故事有矛盾冲突,能说明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用人来表演--通过贯串的动作和语言(包括朗诵、歌唱、对话);第三、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演给观众看;第四、戏剧是根据以上三项条件在舞台上表演的集体艺术;第五、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艺术刚一形成就是带综合性的,由简单趋于复杂);第六、戏剧是可以保留下来反复演出的。

图片

1957年,叶浅予(中)、老舍(左)向国画大师齐白石祝寿

优孟扮孙叔敖不能算戏剧,如果算戏剧,前年叶浅予扮了齐白石--扮得真像--在北京饭店大厅里出现,绕场一周,为什么大家不说那是戏剧。

“东海黄公”不过是说一个老头会念咒,说是可以咒死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这不是戏而是带些故事性的杂技表演。“钵头”是个单人舞也不是戏。“武松打虎”只是一个戏当中的一个片断,它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戏,它只可以作为一个舞蹈单独表演。要从他喝酒起,经过打虎,遇见武大……这样发展下去才能成为戏剧。

“参军戏”就是一个即兴的讽刺表演,它既不描写人物也不叙述故事,它本身不是戏剧,也没有向戏剧发展。现在的相声却与弄参军相同,相声只是曲艺,谁也不能说它是戏剧。

图片

参军戏偶

中国戏剧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东西,它主要是歌舞,也包含着许多别的东西,就是在现在也还看得出竹竿子念致语的形式,舞队下场念诗的形式。从丑角的即兴表演还可以看出参军戏的遗意。在故事叙述和排列方面,看得出它是受了平话和章回小说的形响。至于武戏的来源就不妨从百戏谈起,它的确有角抵的遗风,现在的武戏尽管是舞蹈化了,而且有些武戏戏剧性很强,但是杂技的色彩并没有退掉,可以说杂技式的表演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戏包括的东西很多,就是傀儡戏的成分也多少包含着有一些。傀儡戏是用傀儡来模仿人这是不消说的,可是戏曲的舞蹈某些地方如亮相之类,很可能受了傀儡戏的影响。像日本的歌舞伎,有些戏是从傀儡戏搬过来的,因此有些舞蹈动作是由模仿傀儡戏的动作而发展形成的。但绝不能说日本的歌舞伎是起源于傀儡戏而否定了出云阿国的功绩。形成中国戏剧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单独从某一个艺术部门一条直线发展形成的。如果忽略了中国戏剧这一综合艺术的综合性,那就必然会产生错觉。

图片

1956年,欧阳予倩与日本歌舞伎演员

中国戏剧产生的年代是比较晚的,到宋朝的杂剧和南戏戏剧才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这比印度戏剧的形成晚,比希腊戏剧的形成更晚(印度戏剧的形成比希腊剧约迟六百年),事实如此,无法强勉推前,但这也不是什么没面子的事情。俄罗斯的戏剧史比我们的更短,但是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却很高,希腊的古典戏剧产生很早,也是世界戏剧的极宝贵的遗产,但是现代希腊的戏剧并不如苏联戏剧那么发达,说我们的戏剧产生得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希腊的古典戏可以搬得出厄斯苦拉斯、梭发克拉斯、尤里披特斯(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通译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利斯托芬等作家一大堆的作品,印度戏剧的古典作品也有像《沙恭达罗》《小泥车》等等的作品。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我们春秋时代就有了戏剧,而所能搬出来的只是一个优孟扮孙叔敖,那个说服力也就不很强。我看还是把元曲搬出来,把明朝的传奇搬出来会更有力量一些。元曲虽然比希腊、印度的戏产生得晚一些,但是有辉煌的成就。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时,但是拿他的作品和莎士比亚比可以说也没有逊色,这不就很好吗?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是单靠戏剧来表现的,戏剧产生得晚一点并不能就说是文化落后。我们从有史以来,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难道就因为戏剧形成晚一点便成为落后吗?这显然是不对的。

戏剧最原始的形式是舞蹈,舞蹈起源于劳动,最原始的舞蹈,就伴随着有音乐--不管是击壤也好,拊石也好,都是原始的音乐,后来才有鼓;旁边人的欢呼叫啸,可以看成原始的歌唱。表现劳动的舞蹈,原始的形式是狩猎,同时也就有表现性爱的舞蹈,这两者有时结合起来。舞蹈也逐渐有新的发展,有的就以被原始的形式表现着人与人的关系。诗歌产生了,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形式。诗歌先有抒情诗然后才有叙事诗,才有叙述故事的文学,过了一定的时间才有用人表演故事的戏剧。其中要经过相当复杂曲折的道路,至于剧本,是在戏剧已经形成之后才有的。希腊剧是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典发展形成的,但不能说酒神的祭典就已经是戏剧。

希腊剧是歌剧型的,一开始就有歌唱,伴随着音乐。中国戏是歌舞剧型的,没有形成戏剧之先早就有了歌舞,利用歌舞来表演故事就逐渐形成了戏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吸收其他姐妹艺术来主宫它的表演形式,但不是说先有一个光杆故事,然后吸收一些其他的姐妹艺术来丰富它的表演形式而形成戏剧。

图片

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演出《黑奴吁天录》后全体演员合影,一排右一为欧阳予倩

中国话剧接受了外来形式,一开始就利用它来作了宣传革命的工具,这是事实。初期话剧在中国戏剧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分幕、用布景的形式,并学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五四运动时期话剧接受了欧洲近代剧的精神并学会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基础。大革命以后,话剧结合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五四运动时期由于胡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曾使话剧一度和中国的戏剧传统脱了节。从南国社起,话剧和中国的戏剧传统才又接上了线。从初期话剧到现在,五十余年来,话剧已经在艰苦锻炼之中成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东西,成了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对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我们都能学习借镜,适当地吸收,取精而用宏。自古以来我们就通过对国外的文化交流影响了别国也丰富了自己。现在文化交流的范围一天天更加宽广,所起的作用真是不可限量。中国戏剧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我们绝对反对虚无主义,也反对教条式的从外边硬搬。但凡属是好的,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习。我们坚决相信,凡属我们学到的东西,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融会贯通,发展自己的创造,话剧也就是这样。但是说话的表演不一定就是话剧。欧洲近代剧分幕和用布景的形式,究竟是我们过去不曾有过的。我们现在已经能自己制造喷气式飞机,似乎不必说这就是从公输子制木鸢一直线发展来的;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但今天的重磅炸弹似乎也不必说是继承了鞭炮的传统;这样说不一定就更有好处。

 (载于1957年《戏剧论丛》第4辑)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