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基金会动态>纪念活动

基金会动态

樊放:戏曲艺术实验室里培育的《人面桃花》——记欧阳予倩老师晚年一次表、导演艺术实践

时间:2024-03-06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樊放:戏曲导演,1935年毕业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曾任电台、报社记者。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京剧团。同年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实验剧团导演。1955年,担任欧阳予倩导演剧目《人面桃花》的助理导演。


图片

欧阳予倩编写的《人面桃花》剧本

《人面桃花》是欧阳予倩老师编写,在全国解放以后亲自导演的一个京剧,也是他最后排练的一个京剧。他自己说过,这是他从事戏剧事业四十多年来投入精力最大,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艺术创作实践。他把这次排演看成一次对京剧表演艺术传统的发展革新进行深刻探讨的创作实践。他对我们说:“今天我并不期望《人面桃花》这样一个抒情的小戏演出后多么轰动,而是想通过这个戏的排练,系统地钻研、探讨一下民族戏曲传统的艺术规律以及目前戏曲改革中接触到的一些问题,找出有益的经验,试着实现一些理想,贯彻戏曲事业推陈出新的精神,开阔一些新的可行之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艺术实验室。甚至和大家一起试着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演剧艺术学派。”

欧阳予倩老师将近一年的辛勤劳动,其实是他几十年来从事戏剧艺术科学实践经验的小结。当然,不可能通过一个小戏去体现他艺术实践的全部经验。那么《人面桃花》的排演实践到底取得了一些什么成就呢?

图片

中国京剧院演出《人面桃花》说明书

我们认为:一、在剧目方面,他重新处理了爱情戏的题材和内容,力求把它导向比较健康的正轨。二、在形式上,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表演体系并和新的演剧艺术相结合。恢复并发展了传统艺术程式优美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同时融合了一些新的表演艺术因素。三、大力排除了京剧表演艺术中存在着的形式主义、自然主义、庸俗的、无目的的动作和表演程式,以及创作和改革中的粗暴或保守的倾向。四、使整个演出在歌舞、表演、器乐、布景、灯光、化妆……等各个方面,通过导演意图,组织成为一个统一、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

看起来这些成就似乎是平凡的,但对于我们民族传统表演艺术沿着正确道路发扬光大是有着一定贡献的。也可以说是创造自己演剧艺术学派的一次新的尝试。

《人面桃花》是根据唐代孟棨《本事诗》崔护觅浆的故事编写的一出京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旧诗早已脍炙人口,崔护乞浆的故事也曾广泛流传。宋、元、明、各代白仁甫、孟称舜等剧作者也著有《桃花人面》《崔护谒浆》《桃花庄》《登楼》《题门记》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奇、杂剧。京剧编演《人面桃花》这出戏,还是欧阳予倩老师首创的。那是他一九二O年去武汉演出时自编自演的。

图片

《人面桃花》剧照,高玉倩饰演杜宜春

欧阳老师说:“这个戏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思想性不高,不能从主题方面说明甚么大问题,戏里没有多少政治内容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它只不过是一出十分清淡的以爱情故事贯串起来的喜歌剧型的抒情小戏,甚至有着相当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但我们不能由于这些原因就摒弃了它。这个戏一直没有出版过剧本,但十年来全国各地、各剧种在广泛流行着。许多演出连我自己也没有看到过,不知究竟是个甚么样子,有着什么影响。这就更应该对它负责,不容姑息或回避,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新认识,重新分析、解释、处理。同时也便于检查一下过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戏剧观。”

《人面桃花》从剧本的修整到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艺术处理等方面,可以看出是特别注意到让它沿着健康、高尚的正轨发展的。导演在排练中极力要求深入刻画杜宜春和崔护这两个人物的内在矛盾,表现其心理状态。杜宜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母亲死了,随着七十多岁的父亲相依为命地过着孤寂平淡的生活,她不能不考虑:一旦年老的父亲若再去世,她将如何生活?清明时节,更增加了她思亲的伤感,为此她苦闷、惆怅,不是无端的伤春。这是杜宜春心理矛盾的内因,她和崔护的偶然相遇是外因。而崔护也是这样,在台词和表演上着重刻画他考场失意、不满现实、载酒行吟、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是为了反映这个青年人的内心矛盾,这样两者的彼此同情,邂逅相爱,便有了内在基础,不同于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

《人面桃花》就是这样的按照社会现实抒写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关系,同时在《离魂》一场也渲染了杜宜春热爱生活的奔放感情和坚强信念。并把这出戏的结尾,改以喜剧风格处理。删去了杜宜春死了复生的情节。

欧阳予倩是我国话剧创始人之一,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又是倡导民族艺术传统的学者、专家。正是这些因素,形成了“欧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欧阳老师晚年对《人面桃花》的重新指导排练,是试图建立我们自己演剧艺术学派的又一次科学实验。

图片

1955年,欧阳予倩为中国京剧院排演《人面桃花》,与高玉倩、江世玉合影

《人面桃花》的演出中,大家可以发现一系列从人物内心出发、从规定情境出发、丰富多采、美妙细腻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形体动作、舞蹈姿态、画面造型,既鲜明地化出戏曲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色彩,又有机地融合着新文艺的表现形式。

欧阳老师在话剧、舞蹈和新文艺的教学研究中,经常强调建立自己民族风格的独特艺术体系;在京剧的演出实践中,力图灌注新鲜血液。使各种新文艺的优良手法和表现形式与戏曲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谐完美地互相结合。

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简单容易、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充分掌握各种艺术的独特形式,深刻了解其固有规律,反复试验,精心探讨,审慎处理。既不能保守,也不能粗暴。这就是欧阳予倩艺术实验室里培育出的这株《人面桃花》为什么经过了一冬、一春、一夏直到秋天才结蕾放蕊的基本缘故。

我们不会忘记当时已是六十六岁高龄,又患着严重关节炎和其他慢性病的欧阳予倩老师,步履艰难地一招一式为我们的演员作各种难度很高,而表现力异常鲜明生动的示范动作,一字一句地纠正念白、唱腔、语气、节奏。更为麻烦的是演员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准确、无目的、摇头晃脑、举手投足胡乱运用的习惯动作和缺乏表现力的传统形式。这要老师耗费很大精力、时时刻刻去进行纠正。剧中的崔护穿带有水袖的褶子和帔,演员总是习惯于摺来抖去,排练时导演却总是一丝不苟地严格控制,不准乱甩。结果根据剧情发展要求,崔护的抖袖次数在整出戏里只出现了一、二十次,控制到最低限度。排除了这些旧的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东西以后,人物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鲜明突出得多了,演员的精神更集中了,戏也显得紧凑,舞台面貌分外清新整洁。

排练伊始,老师便说:“这个戏篇幅短小,角色不多,而且是我四十年前经常演出的节目,我熟悉它,但并不满足于过去的处理。这次根据新的认识重新处理,以便于实践一些新的理想——把 歌、舞、表演、器乐、布景、灯光等,通过导演意图,组成一个风格统一、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确实花费了不少苦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唱腔、身段、舞蹈差不多都是他自己设计创作的,同时还认真地组织器乐配备,亲自抓布景、灯光设计,检查道具等等繁琐工作。还要改编剧本。

图片

《人面桃花》京剧曲谱

欧派的唱腔原有他的特点,属于南派的唱法,还保持着一些徽调的古老传统。北方一般演员唱起来,在发音、气口、咬字、行腔以及节奏上是比较不易适应的,必须从头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表达角色的情感。其次是手、眼、步法、身段的配合,再次是与伴奏乐器的和谐一致,这些都要老师耐心地解说、教导,而且都是排演前早已亲自试验思考成熟的。

《人面桃花》第三场杜宜春有四句唱词:

今年不似去年春,眼前不见去年人,

春风依旧去年景,去年今日慢思寻。

这四句唱词,在一共二十八个字中却用了四个“去年”,唱腔安排很不容易设计好。同时这一唱段每句都有“去年”,如果用[西皮慢板] ,再加上过门,要唱七、八分钟,一般演出中很容易“温”,演员往往望而生畏,我们在新排的一些戏里,差不多都不大轻易使用慢板的调性,欧阳老师说:“[西皮慢板] 在新戏里很少听见了,为什么不用呢?都不用就快失传了。这出戏里我就要用,照样拉大过门……”

根据他自己的设计,把这四句唱腔安排得非常优美动听,而且情感充沛。更妙的是他运用每一个大过门的节奏,富有表现力地安排了角色追忆去年与崔护相遇时的情景。使这一段戏不但不“温”,而且深刻感人。

为了求得全剧艺术整体的和谐完美,风格统一,他对布景灯光设计也有一套精辟的构思。他说:“京剧有的戏适合于用景,有的戏不适合用景,可以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人面桃花》这个戏适宜用景,而且可以用写实景。在布景设计方面也要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这出戏他试图把角色活动放在布景中间。第一场里有两株桃树,一大一小,角色可以绕着桃树徘徊,而且那株小桃树用竹竿支撑着,表示是新种植的。第三场把竹竿去掉,增添一些花朵,表现时间又是一年了。第二场他要求在台口摆上一排竹栏杆,角色在竹栏里面活动,有时可以拍拍栏杆或坐在竹栏上面。他说:这样景和戏就成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另外他要求角色的地位调度或一坐一立以及道具的运用都应该与布景配合成为一幅一幅具有表现力和美感的画面。

图片

樊放担任《人面桃花》复排导演时的说明书

今天我们以重排《人面桃花》来纪念欧阳予倩老师,重温老师生前教导我们的最后一课,老师的音容笑貌重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心中很不平静。他的谆谆叮嘱,再次震荡耳边:“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政治的艺术的、思想改造的……我们要坚持戏剧艺术的科学实践,通过不同风格的戏去进行实验,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更多的问题。也许我们这次实验才走了半步,或者走错了;但我们希望所有艺术界的同志们再接再厉向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宝库进军!”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