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来源:南杰文化 编辑:晓秋
南国艺术运动,是指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洪深、唐槐秋等人与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化艺术界朋友们,在1924年1月至1930年9月之间,历时6年多,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创新精神,在以戏剧为主,包括电影、文学、美术、戏曲等多个艺术领域进行先锋式探索,取得重要成果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培养一代文化巨人和领军人物的社会文化艺术运动。为纪念南国艺术运动100周年,我们将陆续刊发相关文献、文章供研究参考。 本文是田汉先生1946年回顾《南国》月刊及相关背景的一篇短文。
若不是编者几次嘱托,我很难有机会再想到《南国》月刊时代的事。即便是被逼着“回顾”一下吧。由于我非常健忘,而刻下我也多忙,这答案必定是不完全的。当日的辛酸,事后想起来每每成为愉快,但我甚至也无缘充分地享受这种愉快。 《南国》第一期 说到辛酸,老实说,最尖锐的还是再前一个时期。当我们的艺术运动还不曾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因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时候;当我们的电影拍到一大半,没有底片和资金,无法拍下去的时候;当我们学生时常开不出伙食,演剧募款,观众比演员少的时候,我们是辛酸的。及至后来,运动渐渐开展,我们的戏有了更多的观众,书店老板看到我们必定也可能有更多的读者,因此当时现代书局的洪雪帆先生便跟我们订合同。除《南国》月刊之外,同时又办一个《南国周刊》,我们的笔应接不暇,这时已经不算太辛酸了。 搞刊物的兴趣我是发生得颇早的。最初自然是《少年中国》月刊和《创造月刊》,但都是我参加团体的机关刊物,自己不曾直接负过编辑责任。直到我和亡妻漱瑜创刊了一种名为《南国》的小型周报,这才感到自编刊物的兴奋。那是启智书局张先生(他的名字我一时记不上来了)替我们印刷的,编排、校对都是我自己经手,用道林纸精印,第一次介绍了Beardsley①的《莎乐美》插画等。漱瑜写的几篇散文诗似的东西很引起了朋友们的欣赏。日本恶魔派作家谷崎润一郎来上海,这上面也有反映,仿佛译登过他一篇《上海郊游记》。 易漱瑜所作《雪的三部曲》 《南国》月刊的出现在一九二五大革命后的第二、三年。那时上海社会科学的研究热和新戏剧、新文艺运动的急激展开是蔚为壮观的。小布尔乔出身的作家们,有的从民族任务颠落,露出本来面目。而大部正义感较强的,从彷徨到呐喊,进行向新阶级的转变。《南国》月刊的创刊似乎在我由广州怅然归沪,找俞珊来代替唐叔明在上海、南京上演《莎乐美》各剧以后。因此我记得创刊号上载有我们在黄花岗拍的照片,还有俞珊女士扮的莎乐美抱着一颗约翰的头,而扮约翰的便是陈凝秋,即今日在陕北做参议员的“塞克”。 1929年,部分南国社成员在南京中央大学校园内合影 左起: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刘艺斯 那时,大家对戏剧理论及其史的考察,都有一种雄图。洪深先生写的戏剧论文,记得从字宙的构成,各行星的距离关系等等写起。照那个来势,《南国》月刊纵曾一直出到今天,洪深先生的论文许还写不到地球上的戏剧问题。黄素先生的中国戏剧史也是如此,譬如长江大河,他只做了一点点探本追源的工作。不过他分论旧戏的生旦净丑一文,就在今天也还是非常优秀的论文。我在这月刊上也发表过《黄花岗》史剧的第一、二幕。至今将近二十年了,这史剧也还是“未完成的杰作”。 此外,我们也介绍了安娥(当时名苏尼亚)的《莫斯科》,康白珊的《狱中记》,还有和一位曾做舞女后来抗战中做游击队员的黄小姐的通讯。这在当时的读者中颇引起了一些有趣的反应。 田汉所作《我们的自己批判》 然而时局变了,一切更紧张,更残酷了,不容许我们长久低徊在革命的罗曼谛克气氛中。整个南国社的同志们开始一种转变。从最初纯感情的结合走向更目的意识的结合,和当时整个进步文化运动合流。我在《南国》月刊上便来了一篇《我们的自己批判》,写得很长,把南国社发展到当时的道路做了一个分析。文章扯得太宽,我想是不怎么好的,但颇有热情,也保存了一点材料。现代书局推波助澜,又替我们来了一个动人的封面,镰刀、斧头都上去了。不用说《南国》月刊就那么被禁了,南国社的戏剧运动也转入另一时期了。 俞珊演出《莎乐美》剧照 我的藏书和当时保存的刊物都因历次的事变或被没收,或被烧掠,或被我丢弃了。我身边差不多一本旧日的东西也没有。前年湘桂大撤退的时候,我由独山到都匀。在那么一个荒僻乱离的山城的地摊上意外地发现了几册《南国》月刊。有的经过雨水,俞珊女士抱着约翰头的那页插图给胶住了,凭怎样细心慎重地撕也撕不开,但我当作宝贝似地都给买回来了。接着桂柳沦陷,南丹失守,我那时又回了独山,四维剧校从都匀仓皇退到贵阳,什么贵重的东西也丢了,那几本破烂的《南国》月刊自然不会被他们重视,和我寄存在他们那儿的其它书籍、衣履一道被委诸道路,垫了马足车轮了。 虽然编得不好,这刊物也毕竟耗过我们一些精力,起过一些社会影响。什么时候很想再搜罗到一整套,抱抱这失去了很久的孩子。 (原载上海《读书与出版》第6期,1946年10月1日出版)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