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基金会官方网站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当前位置:首页>基金会动态>纪念活动

基金会动态

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9-05-17     来源:中央戏剧学院     编辑:田汉基金会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好!

       在纪念外公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之际,在继承和发扬这个问题上,应深入思考为什么他会成为这样的人,成就这样的事业?通观他的一生,我认为有两条主线自始至终引导着他、驱动着他,使他能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成为能够对国家和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首先,是他的价值观。这条主线决定他做什么人,他的人格基调是什么。有了这条线,他内心就有良知和光明做引导,知道在人生的重要关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他的艺术人生发生着根本性的影响,同时他的艺术和生活实践,又持续锻炼和塑造他对艺术和人生的本质认识。

        在少年时期,受祖父欧阳中鹄和恩师谭嗣同、唐才常的直接影响,他敬仰王夫之,接受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富贵不能淫的爱国情怀。祖父能在谭嗣同一家五六口人同时染白喉症,死在北平浏阳会馆,别人怕传染不敢收敛的时候,亲自办理殡殓;谭嗣同被杀之后,祖父不怕牵连妥善保存了与谭嗣同来往的信函。谭嗣同、唐才常相继就义,给欧阳予倩强烈刺激和震撼,激起他“一腔的热气”。他受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变革图新意识和刚正不阿,不避劳怨品德的熏陶启蒙,这种道德的力量对他的人生是巨大支撑。

        欧阳予倩既学习国学经典,也学《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大义觉迷录》等具有民主思想、否定君主制度的“禁书”,还学习天文、地理、英文等新学。1919年春他在东京加入了春柳社,参演了《黑奴吁天录》,接受了反种族歧视和民族解放思想。民主和民族精神,是欧阳予倩自幼年开始孕育、生根和发芽的一条主线。

        1929年,他提出“适时代为民众的新剧”为宗旨的思想,探索“戏剧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价值”。在长期艺术生涯中,他逐步树立了“以艺人之德,聚焦戏剧”,“自食其力,不仰面求人,不干任何其他谋利的事”自立自强的道德理念。

        有了价值观的支撑,他才能成为虽然半路出家,但却广受民众爱戴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电影艺术家、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和新中国舞蹈理论的奠基人。欧阳予倩说,“在总的方向上我没有妥协过。”

        第二,是他的艺术观。这条主线决定他怎样看待艺术,如何从事艺术活动。他从小受到戏曲艺术熏陶,产生艺术萌芽。看到春柳社演出的话剧《茶花女》后他说:“戏剧原来有这样一种表现办法!”之后他加入了春柳社,从此艺术生涯一发而不可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艺术的爱。他开始产生倾向于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和社会教育观,通过艺术活动实现艺术追求和爱国理念。

        一是他对艺术的追求有 “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的坚定信念。在家人一致反对他搞戏,说“欧阳家从此完了”的情况下,坚定地不去考“洋进士”,毅然投身戏剧事业。

        二是他提出“戏剧是社会的反映” 的戏剧观。他认为“从社会反映所得到的经过一种新的组织再放射出来,便能很鲜明地使人们认识人生,认识自己,能给人类新力量,而助其发展,这就是戏剧的真使命”。

        三是逐步形成戏剧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戏剧教育观。他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培养模式,培育有新文化修养、有演戏精神的演员,以改革戏剧,推陈出新。

        四是提倡滴水石穿的艺术实践观。在艺术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笨人’,而不是欢喜偷巧的所谓“聪明人”。“知识技能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笨工’才掌握到的。对他来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就是近乎于“愚笨”的执着和积累。在这个时期,欧阳予倩逐步把握了艺术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日积月累和艺术素养之间的关系。

        第三,两条主线的互相作用成就他的艺术人生。从个体对戏剧的追求,发扬“为社会效力”的精神,发展到对民族戏剧事业的追求,不断地创造和贡献,是欧阳予倩人生价值的体现。

        从春柳社、演京剧、伶工学社、拍电影、写剧本文章、南国社、广东戏剧研究所、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剧展到中央戏剧学院,一路走来,不断升华创造,集中国戏剧艺术事业大成。他自问道:“我是一个什么人呢?我是一个戏剧运动的积极分子。尽管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我是彻头彻尾的积极分子。我自己肯定我一直为此奋斗了一生。”

                                                                                         2019年5月10日


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4041874 邮箱:tianhan_foundation@126.com

版权所有 田汉基金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13-2019 京ICP备17032664号